经济思想史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始终致力于揭示人类经济认知体系的演进规律与内在逻辑。从重商主义对货币积累的执着,到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发现,再到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解构,思想史家始终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探寻经济理论的真理性。以北京大学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为坐标,其学术脉络可追溯至陈启修、赵元任等早期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译介与诠释,历经陈钟毅、厉以宁等先生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最终形成以"思想源流考辨-制度实践分析-理论范式创新"为特色的学术体系。
在方法论层面,北大经济思想史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分析的双向互动。以《资本论》研究为例,张五常教授通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重构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揭示其与科斯定理的内在关联;林毅夫团队则运用发展经济学框架,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转化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实践指南。这种跨学科对话能力,在比较经济思想史领域尤为突出:通过梳理 Adam Smith 与魁奈的分工理论之争,揭示欧洲绝对主义与重农主义对现代产业政策的持续影响;借助《盐铁论》与《国富论》的文本互证,重构中国古代"重本抑末"政策的现代性转化路径。
当前研究前沿呈现三大转向:其一,数字技术革命催生"算法经济思想史"新范式,通过爬梳19世纪报刊数据还原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量化分析凯恩斯主义政策文本的语义演变;其二,全球价值链重构推动"发展主义思想比较研究",重点考察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在产业政策、技术转移机制上的思想史分野;其三,生态文明转型促使"生态经济思想史"成为新增长点,从《齐民要术》的循环农业到杜威的"技术自然主义",构建跨文明尺度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谱系。
值得关注的是,北大经济思想史团队近年突破传统"西方中心论"框架,开创"非西方经济思想全球史"研究路径。通过对明代《商政全书》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平行研究,揭示中国市镇经济思想中的"有限政府"理念;借助敦煌文书中的粟米市价数据,重构唐宋时期"平准法"的实践逻辑;更通过比较印度《政事论》与《盐铁论》,揭示南亚与东亚经济治理模式的文明基因差异。这种研究范式创新,不仅拓展了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疆域,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经验参照。
在学科建设层面,北大经济思想史学科坚持"三结合"原则:将思想史研究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通过梳理1978年以来价格双轨制、国企改革等重大事件的学术论辩,形成"政策试验-理论反思-制度创新"的实证研究链条;将经典文本解读与当代问题研究相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量化分析《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适用性;将比较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通过定期举办"全球经济学思想论坛",推动中国学者深度参与新结构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国际学术话语建构。
面向未来,北大经济思想史研究将着力突破三大理论瓶颈:其一,构建"技术-制度-思想"协同演进的动态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对经济理论范式的颠覆性影响;其二,深化"文明比较视域下的经济思想史"研究,建立包含中华、伊斯兰、印度、欧洲四大经济思想传统的分析框架;其三,推进"经济思想实验"方法论创新,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复原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文本生成过程,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模拟凯恩斯主义政策在多元市场环境中的传导机制。这种研究进路的深化,不仅将重塑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知识版图,更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历史智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