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在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考生需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重点理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人力资本投资等核心模块。以《劳动经济学》(杨河清,第三版)为教材基础,结合《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第十版)、《劳动经济学前沿》(杨河清)、《计量经济学》(伍德里奇,第七版)等参考书目,构建起涵盖微观基础、宏观应用与政策分析的三维知识体系。
在理论层面,需深入剖析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模型与制度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分野,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Spencer, 1973)、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 Wage Theory, Stiglitz, 1976)、人力资本理论(Becker, 1964)等经典模型的现代发展。针对中国转型经济特征,应重点关注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约束(户口与社保的联动效应)、非正规就业的规模测量(如灵活就业占比达26.5%的2022年数据)、数字经济对零工经济的重塑(平台劳动的权益保障困境)等前沿议题。
实证研究方法需掌握双重差分法(DID)、工具变量法(IV)、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工具的应用场景,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劳动力调查数据库(NHGIS-NEUFE),能够完成从数据清洗到结果解释的全流程分析。例如,运用PSM方法评估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就业培训政策效果时,需控制地区固定效应、行业异质性及时间趋势变量。
政策分析应聚焦"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如外卖骑手工伤保险覆盖率提升至45%的实证研究)、东北振兴战略中的技能错配问题(2022年辽宁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8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代际公平性(养老金替代率从2015年的42.8%降至2022年的38.1%)等现实命题。考生需具备运用DSGE模型模拟最低工资调整对就业的动态影响,或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职业培训投入的经济乘数效应的能力。
备考建议重点关注东北财经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四个研究方向:1)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创新;2)数字经济与就业结构转型;3)东北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4)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建议通过分析2023年辽宁省劳动力市场白皮书、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等政策文件,结合《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与OECD劳动市场数据库,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证研究设计。注意在文献综述中突出与张车伟(2021)、王美荣(2022)等国内学者的学术对话,体现理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