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实践紧密相连,这一理论演进过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契合,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自觉与创新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理论阐释的框架,重点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尤其要注重将生态文明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目标等重大命题纳入研究视域。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势,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为理解新时代"两山理论"的实践逻辑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从理论创新维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着力揭示"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一方面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脉络,重点挖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传统生态智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价值;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实践转化机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以东北林业大学团队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的实证研究为例,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产业融合-社区参与"三维模型,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照。
在学科建设层面,应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创新突破。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与生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院系共建"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立"理论阐释-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的立体研究体系,在碳汇交易机制设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学科交叉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边界,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其研究成果被《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多次刊载,相关政策建议被纳入国家林草局《关于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
面向"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强化问题导向与战略思维。当前研究应重点关注"双碳"目标下的制度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治理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共同富裕实践等前沿课题。东北林业大学在"林业碳汇交易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研究项目中,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资本转化-农户增收-乡村治理优化"的良性循环模型,其提出的"碳汇积分制"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纳入《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充分彰显了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
在方法论层面,应着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学术研究转型。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数据库,整合党史文献、政策文本、生态监测等多元数据源,运用大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工具,实现理论研究的精准化、动态化。东北林业大学研发的"生态文明政策仿真系统",能够模拟不同治理模式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种研究范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建构向智慧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构建更具解释力、预测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东北林业大学应充分发挥在林业生态领域的研究优势,深化"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交叉学科建设,重点推进三方面突破:一是构建新时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阐释框架;二是创新生态治理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工具;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原创性学术成果,这正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使命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