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始终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重要使命。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考试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三大核心课程为基础,注重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把握、对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重点考察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系统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矛盾运动。例如,在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时,需结合《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阐释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认识论范畴,需深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互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东北振兴战略实践中如何体现这种理论创新。
政治经济学部分着重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构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例,需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价值创造机制,结合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阐释所有制结构优化的实践路径。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重点考察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理论及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需结合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分析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考试内容占比达35%。考生需构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理论框架,特别要掌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及其对东北全面振兴的指导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东北黑土地保护中的实践创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域,要结合东北人大制度实践,阐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实现形式。
备考过程中应注重三个维度能力培养:一是原著研读能力,重点精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建立理论坐标系;二是交叉创新能力,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工程、科技创新等学科交叉融合,如运用矛盾分析法构建"双碳"目标下东北产业转型模型;三是实践转化能力,通过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12个实践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与东北振兴"系列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成果。
当前考试命题呈现三个新趋势:一是强化理论溯源,要求考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二是突出东北特色,将问题导向聚焦于装备制造业升级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等区域发展重点;三是注重国际视野,需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的实践创新。建议考生建立"理论-历史-现实"三维知识图谱,重点掌握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数字治理等领域的12项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培育理论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