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自1952年建系以来,始终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学精神,形成了以汉语句法学、现代汉语语法、方言学为传统优势,兼容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领域的学科格局。2023年考博初试科目设置体现三个鲜明特点:专业基础课《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占比60%,涵盖经典理论与前沿动态;现代汉语语法(含方言学)占25%,强调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结合;专业综合测试(含跨学科)占15%,注重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备考中,考生需系统掌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能指/所指二元对立理论,重点关注"语言-言语"区分在数字时代的新阐释。吴语区划问题需结合张志毅教授提出的"方言岛理论",分析上海话作为城市方言的特殊性。研究方法部分应深入理解语料库语言学三大范式:传统语料库(如BCC)、计算语料库(如CLUE)和众包语料库(如Amazon Mechanical Turk)的适用场景差异,能熟练运用AntConc、Python NLTK等工具进行词频统计、搭配分析。2023年新增"语言接触与混合语研究"专题,需掌握Thomason的借用层级模型,并能结合上海租界时期的英语借词(如"sofa"源自波斯语sufa)进行案例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测试重点聚焦句法结构、语义角色和语用功能三个维度。考生应对比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讲义》与王洪君《汉语语法化路径》的不同分析框架,特别关注"话题链"(如"他书看了,我书还没看")的认知解释。方言学部分需掌握《中国语言地图集》七大方言区划分标准,能运用《汉语方言调查手册》规范方法完成田野调查设计。2023年真题中,"网络流行语语法化"案例题要求考生既掌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语法化标准,又能结合"绝绝子""yyds"等新词进行动态分析,体现传统理论与新兴语体的结合要求。
专业综合测试突出跨学科特征,2023年设置"人工智能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论述题,需综合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如L input假说)与机器学习中的Transformer模型原理。考生应能比较统计模型(如n-gram)与神经网络(如BERT)在语言预测任务中的优劣,并引用刘叔新《汉语句法结构分析》关于"语序自由"的论述,论证技术发展对语法认知的挑战。需关注复旦特色研究方向:朱晓峰教授的方言接触研究(如吴语-英语混合语)、陈海燕教授的语料库驱动的语法研究(如《现代汉语副词研究》语料库建设)、陈昌来教授的语法化计量研究(如《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时间序列分析)。
备考策略上,建议建立"三维知识网络":纵向梳理语言学史脉络(从索绪尔到当代认知语言学),横向整合跨学科理论(如计算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的接口),立体化把握复旦学术传统(如《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的范式演变)。特别要关注2022-2023年发表在《中国语文》《方言》等核心期刊的12篇复旦学者论文,其中"Z型语序"研究(张敏)与"方言保护数字化"(李兵)成为热点。面试准备需重点准备三类问题:经典理论深度解释(如"为什么生成语法难以处理汉语")、实证研究设计(如"如何检测网络语言中的方言渗透")、学术伦理探讨(如"语料库建设中的隐私保护")。建议联系朱晓峰教授方言数据库团队或陈海燕教授语料库语言学实验室,参与具体科研项目以提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