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的核心学科,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的学术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以《宗教学导论》(陈村富著)、《比较宗教学研究》(何光沪著)、《宗教的哲学基础》(孙柏青著)等为核心参考书目,可系统把握复旦宗教学研究的三大学术脉络:其一,以涂尔干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点的宗教社会学范式,在《宗教社会学导论》(杨庆堃著)的拓展中形成本土化研究路径,如对上海宗教场所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其二,韦伯新教伦理与儒教比较的学术传统在《儒学与宗教》(曾剑平著)中延续,结合新儒家"宗教性"讨论发展出中国化宗教哲学框架;其三,以舍勒价值形而上学为根基的宗教哲学研究,在《宗教现象学》(张旭著)中与现象学方法结合,构建起"宗教体验"的意向性分析模型。
在核心议题建构层面,复旦宗教学强调"双向互鉴"方法论:纵向维度上,通过《佛教思想史》(方立天著)与《道教史》(陈鼓应著)的历时性研究,揭示东亚宗教文明的内在逻辑;横向维度上,借助《世界宗教比较研究》(何光沪、徐以芳合著)建立跨文明对话机制,特别是在宗教伦理比较中突破"文明冲突论"窠臼。近年研究更注重数字技术对宗教实践的重构,如《虚拟宗教空间研究》(王宁著)揭示元宇宙中宗教符号的生成机制,该成果被纳入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宗教传播研究"。
方法论创新体现为三重突破:其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对宗教团体进行结构洞测量,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宗教》2022年第4期;其二,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建立宗教概念隐喻数据库,在《宗教语言学研究》(吴天岳著)框架下完成佛教"空"概念的历时共时分析;其三,通过计算文本挖掘技术处理梵文贝叶经数字化档案,为《印度宗教经典诠释》(李四平著)提供新质证据。这种量化与质性结合的研究范式,在2021年国际宗教研究协会(IAHR)年会获得方法创新奖。
当代宗教研究面临三重挑战:全球化语境下宗教身份的重构需求,需在《多元现代性中的宗教》(张启成著)理论基础上发展"第三条道路";科技伦理与宗教伦理的张力,要求建立《科技宗教化研究》(陈果著)的评估框架;后疫情时代宗教实践转型,亟需《新宗教运动比较研究》(何光沪著)的范式更新。复旦团队正在推进的"宗教与人工智能伦理"跨学科项目,已与商汤科技合作开发宗教算法偏见检测系统,相关论文被《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2023年特刊收录。
在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宗教学系通过"宗教经典译介工程"(已完成《奥义书》等12部典籍的学术译本)和"宗教人类学田野数据库"(覆盖藏区、南岛群岛等8个区域)构建学术基础设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宗教与生态"研究团队,其提出的"神圣自然"理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2022)获得政策建议采纳,相关成果被写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文件。这种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公共价值的实践,正是复旦宗教学"经世致用"传统的当代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