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及针灸推拿学考博复习需以学科核心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纲领,系统构建知识体系。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应重点研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3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辅以《中医内科学新进展与临床实践》(王琦主编,2021年)及《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现代研究》(刘保延主编,2022年),注重中西医诊疗路径的对比分析与整合创新。
中医内科学复习以《中医内科学》(第9版,张伯礼主编)为纲,结合《中医内科学临证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需建立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三级知识框架: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证候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病证专论(如胸痹、消渴)。重点突破"难治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专题,参考《疑难病症中医诊疗思维》(李灿东主编,2023年)及《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方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
中医外科学需精读《中医外科学》(第3版,张伯礼主编)与《中医外科临床路径与疗效评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强化疮疡、皮肤病、肿瘤等三大病证的诊疗规范。结合《针灸治疗外科病症》(第2版,王庆其主编)与《中西医结合外科急症手册》(第4版,吴勉华主编),重点掌握"外治法创新"与"多学科协作诊疗"案例,推荐研读《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前沿》(2022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针灸推拿学复习以《针灸学》(第9版,何嘉琳主编)与《推拿学》(第3版,高树中主编)为基础,结合《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构建"经络腧穴-刺灸法-辨证配穴"三维体系。重点突破"针灸治疗神经运动系统疾病"(参考《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指南,2023版》)与"推拿手法标准化"专题,推荐《现代推拿手法学》(第2版,李鼎诚主编)及《针灸推拿治疗疼痛临床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需特别关注《广西地区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在针灸推拿中的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等区域研究成果。
跨学科整合方面,建议建立"四维复习模型":纵向贯通各学科知识链(如从中医内科学到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转化),横向拓展交叉领域(如针灸推拿与康复医学结合),立体化构建临床思维(参考《中西医协同诊疗思维训练手册》),动态跟踪《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广西中医药》等核心期刊近三年相关论文。学术能力提升需重点研读《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学》(第2版,2022年),参与导师课题组的前沿研究,完成1-2篇高质量综述或病例分析作为学术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