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依托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两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在密码学与网络安全、大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安全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特色。学科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安全通信》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件。
在密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基于格密码的轻量化加密方案,在6G通信安全领域实现256位后量子密码算法的嵌入式部署,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信息通信标准化协会《后量子密码应用白皮书》。针对区块链安全痛点,构建了基于同态加密的联盟链隐私保护框架,在蚂蚁链、腾讯区块链等平台完成工程化验证,交易吞吐量提升至传统方案的3.2倍。在车联网安全方向,研发的V2X通信协议防篡改系统已应用于广汽集团智能网联测试场,成功防御了15类典型攻击场景。
面对新型网络威胁,团队首创的"AI驱动的威胁狩猎"体系突破传统SIEM技术瓶颈,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实现APT攻击的提前72小时预警,误报率控制在0.3%以下。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开发的边缘计算设备安全认证平台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2000万台智能终端的固件安全更新,漏洞修复周期从平均14天缩短至4.8小时。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的"网络空间安全联合实验室"攻克了工业控制系统抗DDoS攻击关键技术,成功防御峰值2Tbps级洪水攻击。
学科注重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在密码学与人工智能结合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密码攻击对抗模型,将恶意软件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7%。在量子安全密码应用方面,研发的量子抗性数字签名系统通过NIST后量子密码标准候选算法评估,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商业芯片验证的量子安全加密模块。针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构建的隐私计算沙箱平台已服务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展会,实现200+国别数据合规流通。
当前研究聚焦三大前沿方向:一是6G通信网络内生安全体系构建,研发的智能反射面安全增强技术使毫米波通信抗干扰能力提升40%;二是数字孪生系统安全验证方法,建立三维时空数据完整性验证模型,时空戳误差控制在微秒级;三是元宇宙场景下的身份认证体系,创新性提出基于脑机接口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认证机制,误识率低于10^-9。团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可验证计算、形式化验证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近三年发表跨校合作论文47篇。
学科建设注重产教深度融合,与奇安信、深信服等企业共建"网络安全工程师培养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近三年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85%进入华为、阿里云等头部企业研发部门,30%入选海外高校教职岗位。2023年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网络空间安全特色专业群入选广东省"冲补强"计划重点培育项目。未来将持续深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链条,在数字人民币安全、空天信息网络防护等战略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