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沉积学与古地理学考博初试体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重点考察考生在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及沉积盆地分析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考试内容涵盖基础理论(30%)、研究方法(40%)、前沿动态(20%)及科研潜力(10%)四大模块,其中古地理学方向近年增设第四纪沉积与气候变化关联性专题。
核心参考书目包括:
1. 王铁冠《沉积岩石学》(第五版)重点掌握成岩作用、沉积相分类及序列沉积理论;
2. 汪集暘《现代沉积学》强化沉积动力学模型与沉积盆地演化机制;
3. 张吉昌《古地理学》精研海陆变迁与沉积体系时空配置规律;
4. 郑荣才《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深化构造-沉积耦合关系认知;
5. 李思训《沉积学导论》补充古地理重建技术方法论。
考试题型包含:
(1)基础理论题(50分):要求结合实例解析沉积岩相识别标志(如砂岩粒度概率图解)、古地理恢复关键证据链(如生物化石组合与沉积物磁化率分析);
(2)研究设计题(60分):需在给定沉积序列剖面图中设计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方案(建议采用沉积旋回划分+测年约束+古气候指标联用技术路线);
(3)热点论述题(80分):重点考察"沉积过程与气候系统耦合机制""页岩气沉积保存条件与古地理响应"等前沿议题,需引用2020年后Nature Geoscience、Geology等期刊研究成果。
备考策略建议:
(1)知识体系构建:建立"构造控制-沉积响应-资源分布"三级知识框架,特别关注新近纪陆内盆地(如塔里木、鄂尔多斯)的沉积充填模式;
(2)真题训练:近五年真题显示,沉积序列高分辨率划分题占分比达35%,需掌握Stuvenage相序分析法与Grotzinger等人的 Sequence Stratigraphy理论;
(3)科研潜力评估:建议提前准备与导师实验室方向契合的科研项目(如古气候重建与碳中和关联研究),面试环节占比提升至40%;
(4)交叉学科融合:强化沉积学与遥感地质(如InSAR技术)、环境科学的交叉应用,近三年录取考生中具有多学科背景者占比达62%。
特别提示:2023年新增"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考核模块,需系统学习CLIMAP、PEAKS等古气候重建数据库使用方法,并关注《沉积学报》年度热点论文(2022年重点为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与冰期旋回关系研究)。建议考生组建3-5人备考小组,每周开展沉积序列重建模拟答辩,提升学术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