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博初试主要考察专业基础与学术能力,考试科目包括专业课一(3557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和专业课二(436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专业课一重点考察语言学基础、跨文化交际理论及国际中文教育政策,涵盖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常识、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等内容。专业课二则侧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课程设计、教材分析及教学实践能力,常涉及任务型教学法、对比分析理论、二语习得研究等前沿议题。
参考书目方面,核心教材包括《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导论》(王建勤)、《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郑通涛)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心理学》(赵金铭)。近年真题显示,教学案例分析题占比达30%,要求考生结合《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编写指南》分析具体教学场景,如"如何设计初级汉语课堂的问候语教学环节"。语言学部分高频考点包括"语素分析三原则""句法结构层次划分",需重点掌握朱德熙《语法讲义》中的经典理论。
备考策略建议采取"三阶递进"模式:第一阶段(3-6月)完成教材精读,建立知识框架,每日精析2套历年真题,整理高频考点思维导图;第二阶段(7-9月)强化教学实践模块,通过模拟课堂设计、教案撰写提升实操能力,关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期刊近三年发表的教材开发类论文;第三阶段(10-12月)进行专题突破,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等热点整理论述框架,每周完成1次全真模拟考试。
特别提示考生注意近年新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考核维度,需系统梳理《中华文化读本》中的文化符号体系,掌握"文化要素提取-教学情境创设-跨文化对比"的三段式论述方法。建议关注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最新修订内容,尤其是分级标准中关于"文化意识"的量化指标。备考资料获取可通过"师大学硕论坛"获取历年真题及导师论文,但需注意辨别非官方渠道资料的真实性。最后阶段应重点研读张德禄、文秋芳等教授近五年的学术专著,提升理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