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考试科目包括专业课一(文学理论基础与现当代文学史)、专业课二(作家作品与批评方法)、英语及政治。以下为近年考试重点及备考建议:
一、专业课一(文学理论基础与现当代文学史)
1. 文学理论部分
重点考察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流变,需掌握姚文元《论文学的社会作用》、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理论阐释。推荐阅读刘再复《性格组合论》、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2. 现当代文学史
按1917-1949、1949-1978、1978-2010三个时段划分,需系统梳理重要文学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文学思潮(寻根文学、先锋小说)及代表作。近三年真题中,1980-2000年文学史占比达35%,重点关注王安忆《长恨歌》、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
二、专业课二(作家作品与批评方法)
1. 专题研究
近年命题趋势显示,跨媒介叙事(如影视改编)、生态批评(如迟子建作品)、性别视角(如王安忆创作)成为热点。需掌握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作家专论章节,重点整理莫言诺贝尔奖演讲中的创作观。
2. 批评方法
要求熟练运用新批评细读法(如分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叙事结构)、文化研究法(如解读韩寒《三重门》的代际冲突)、比较文学方法(如比较张爱玲与伍尔夫的叙事策略)。推荐参考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方法论章节。
三、英语考试(文学方向)
重点考察文学文本英译能力(占比40%),近年真题涉及《红楼梦》选段翻译、鲁迅杂文英译。需掌握诺顿诗歌选集中的现当代诗译介,熟练运用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文学术语条目。写作部分要求撰写2000字文学评论,建议精读PMLA期刊论文写作范式。
四、备考策略
1. 时间规划:建议9-12月完成一轮通史梳理(日均3小时),次年1-3月进行专题深化(日均4小时),4月集中突破英语写作(每日2篇模拟)。
2. 真题训练:近五年真题显示,1980-2000年文学史考点重复率达62%,需建立专题数据库(含作家年谱、作品评论、获奖记录)。
3. 导师研究:重点跟踪文学院李修远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方法论)、王利民教授(女性文学研究)近年CSSCI论文选题。
4. 材料收集:获取2005-2020年文学院博论题库,特别注意"网络文学价值重构""红色经典当代传播"等新兴命题。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满分150分(文学理论60+文学史90),英语60分,政治50分。近年录取分数线显示,专业前15%考生进入复试,建议初试成绩达到380分以上具备竞争力。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文学与数字人文"交叉题型,需掌握文本挖掘软件(如Voyant Tools)基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