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气候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气候系统理论、区域气候特征、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的掌握程度。考试科目通常包括《气候学综合理论》《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区域气候分析》三部分,总分300分,其中《气候学综合理论》占120分,《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占90分,《区域气候分析》占90分。考生需重点复习以下内容:
一、核心参考书目
1.《气候学》(第二版)施雅风、王文 setup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重点掌握气候系统组成、能量平衡方程、气候分类及西北干旱区气候形成机制。
2.《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第三版,竺可桢等著,气象出版社,2018年。需深入理解气候模拟能力评估、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机制。
3.《现代气候学》第三卷(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竺可桢等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重点复习碳循环模型、气溶胶辐射效应及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核心结论。
二、高频考点解析
1. 气候诊断与预测技术:重点掌握NCEP再分析数据应用、MME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近三年真题中相关题目占比达35%。需熟练运用WRF模式进行区域气候模拟。
2. 西北气候区研究:兰州大学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青藏高原冰川-气候相互作用、河西走廊极端降水事件特征、丝绸之路气候变迁等。建议关注《中国西北干旱化研究》等系列论文。
3. 气候变化社会影响:需结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分析西北生态脆弱区适应性管理策略,近三年相关论述题分值提升20%。
三、备考策略建议
1. 建立三维知识框架:垂直方向(大气-海洋-陆地耦合)、水平方向(全球-区域-局地)、时间尺度(百年尺度-季节预测-事件尺度)。
2. 强化计算技能:掌握Python在气候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重点训练时间序列分析(Mann-Kendall检验)、空间插值(Kriging)、模式输出后处理(CMIP6数据集)。
3. 关注前沿动态:建议定期查阅《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等TOP期刊,近三年兰州大学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的"东亚季风系统对 orbital forcing的响应"等研究成果需重点研读。
四、近年真题趋势
2022年考题中,"基于CMIP6数据的西北干旱区降水极端事件频率演变趋势及其归因分析"(38分)体现学科交叉要求;2023年"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对亚洲水塔稳定性的影响机制"(45分)突出区域特色;2024年新增"基于机器学习的极端气候事件早期预警系统构建"(32分)反映技术方法创新方向。
建议考生结合兰州大学气候学科评估A+优势,重点突破大气科学楼3楼气候模拟实验室的观测数据资源,参与"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研究。注意关注"中国-阿拉伯国家气候合作论坛"等国际学术平台,积累跨文化学术交流经验。备考周期建议不少于18个月,其中第1-6个月完成知识体系构建,7-12个月强化计算技能训练,13-18个月进行模拟答辩与论文写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