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化前沿等领域。考生需在专业基础课(802教育技术学)和英语科目(如翻译、阅读、写作)中展现学术素养与研究潜力。专业课考试范围涵盖教育技术学发展史、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工具(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等核心内容,重点考察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需重点研读《教育技术学导论》(何克抗)、《多媒体教学设计》(刘景福)等教材,并结合近五年真题分析高频考点,如“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势与挑战”“教育神经科学对学习技术的启示”等。建议通过文献精读(如《Computers & Education》《中国电化教育》期刊)掌握研究热点,例如生成式AI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大数据伦理问题等。英语部分需强化学术写作能力,尤其是对教育技术领域外文文献的综述与批判性分析。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3-6个月)完成基础理论梳理与核心文献阅读,构建知识框架;第二阶段(2-3个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重点突破实验设计、技术采纳模型(TAM)、教育技术评价等题型;第三阶段(1个月)强化热点追踪与学术表达,关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同时需注意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在初试后联系导师时需准备研究计划书(含技术路线图与预期创新点)。
参考书目方面,除上述教材外,还需包括《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张文兰)、《学习科学与技术》(桑新民)等,近年考试中“基于深度学习的教育评价”“区块链技术在学分银行中的应用”等新兴议题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考生应建立动态知识更新机制,定期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等学术活动,关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方向。建议组建备考小组进行模拟答辩,通过角色扮演(如候选人-考官对话)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需特别注意的是,辽宁师范大学考博重视跨学科研究能力,建议在复习中融入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视角,例如分析MOOCs学习效果时需结合认知负荷理论(CLT)与推荐算法模型。初试成绩公布后,复试将侧重考察科研潜力,需准备开题报告框架,展示对教育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见解(如教育大模型的数据隐私保护)。考生应定期登录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查询最新招生简章,特别注意“申请-考核制”试点专业的特殊要求,例如对已发表论文的加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