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初试注重对考生学术素养、研究能力及学科前沿把握的全面考察,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及《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三部分,总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生需结合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教学论及教育技术学等多学科知识,重点突破课程开发流程、教学评价体系、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核心议题。
参考书目以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顾明远《课程与教学论》、叶澜《新基础教育论》为理论根基,近年新增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刘良华《教学论基础》及王陆《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设计》等实践导向著作。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框架+案例库+政策文件"三维备考体系,特别关注2020年后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等文件中的核心表述。
题型分布呈现"3+2+1"特征:基础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占比60%,涵盖课程类型学、教学原则分类等高频考点;材料分析题占30%,要求结合新课标要求解析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创新题(教学设计+研究计划)占10%,需体现SOLO分类理论、UBD模式等工具应用。近五年真题显示,76%的论述题涉及"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58%的教学设计题要求融合AI技术工具。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轮递进式"复习:首轮通读教材构建知识图谱,重点标注叶澜"过程观"与张华"结构观"的理论张力;第二轮开展专题突破,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需整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SOLO分类理论;第三轮模拟实战,针对教学设计题建立"逆向设计-表现性评价-技术融合"标准化解题流程。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的"大单元教学"命题趋势,需系统掌握温儒敏团队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并对比分析人教版、苏教版教材的实践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