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语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理论重构需求。暨南大学文艺学考博真题自2018年设立以来,始终秉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学术理念,其命题轨迹清晰呈现三个显著转向:从传统文论阐释转向跨文化比较研究,从单一文本分析转向数字人文方法论,从静态理论梳理转向动态文化生态考察。以2022年真题为例,"比较文学视域下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家国叙事嬗变"这一题目,既延续了暨大对华侨华人文学研究的传统关注,又创新性地要求考生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与"离散理论"进行跨区域文本互证,这种命题思路与宇文所安提出的"比较文学作为方法论"形成理论呼应。
在具体研究方向上,近五年真题显示三个重点领域持续升温:其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机制研究,涉及1949年后文学史书写中的意识形态嬗变(如2020年"重写文学史"命题);其二,数字技术对文艺生产机制的颠覆性影响,要求考生结合"算法推荐"与"生成式AI"分析文学传播范式转型(如2021年"数字人文与文学批评"命题);其三,生态批评理论在非虚构写作中的实践路径,特别是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然书写作研究(如2023年"生态批评与生态写作"命题)。值得关注的是,暨大近年真题中跨学科命题比例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67%,2023年甚至出现"元宇宙场景中的沉浸式戏剧审美"这类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戏剧学的复合型题目。
理论建构层面,考题注重考察学者对"新文论"理论谱系的批判性思考。以2022年"重释巴赫金对话理论在短视频对话机制中的适用性"为例,命题者既要求考生掌握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原典阐释,又需结合"弹幕文化""多模态互动"等新媒体现象进行理论迁移,这种"旧理论+新场景"的命题策略,实质上是在考察考生对理论生命力的判断能力。与之形成对照的是2021年"接受美学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范式转换"命题,通过设置"经典文本的算法接受度量化研究"这一具体任务,迫使考生突破阿多诺"机械复制"理论的解释边界。
在备考策略上,建议考生建立"三维知识坐标系":纵向深耕中国文艺学百年发展史,重点把握从"文以载道"到"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嬗变;横向拓展比较文学视野,尤其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海外汉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立体化掌握数字人文工具,熟练运用Python进行文本挖掘,掌握Gephi进行学术网络可视化。以2023年真题"文化记忆理论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的实践困境"为例,理想答案应同时包含对阿斯曼"文化记忆三层次"的理论阐释,对抖音非遗短视频传播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对"数字失忆"现象的批判性反思,这种要求折射出暨大对"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研究能力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暨大文艺学考博命题近年来呈现"冷热对照"特征:既持续考察传统文论经典(如2023年"《文心雕龙》的元叙事结构研究"),又前沿追踪交叉学科热点(如2022年"神经美学在文学感知研究中的应用")。这种命题策略暗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记忆和理解"层面试图考察基础理论储备,在"分析与应用"层面检验学术创新能力。对于考生而言,必须建立"经典文本细读+跨学科理论嫁接+实证研究能力"的复合知识结构,方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