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分支,其考博内容既注重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强调对前沿技术的理解深度。安徽大学考博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与积分形式及其物理意义,能够推导电磁波在介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并熟练运用复数形式分析时谐场问题。在微波技术部分,需重点理解波导、谐振腔的工作模式与截止频率计算,掌握S参数、阻抗匹配等核心概念,同时结合HFSS、CST等仿真软件进行电磁结构设计。
微波器件与系统章节侧重高频电路设计能力培养,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完成滤波器、功分器、低噪声放大器的参数优化,并理解其性能指标与工艺实现之间的关联。近年来新增的微波能无线传输、太赫兹器件等前沿方向,需结合2023年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发表的无线充电效率提升方案,分析多端口耦合机制与电磁场分布特性。天线技术部分强调阵列天线设计能力,需掌握电偶极子、贴片天线的输入阻抗特性,并能运用广义贝塞尔函数推导阵列因子表达式,结合安徽大学智能微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相控阵天线方向的研究成果,探讨频率选择表面在5G小型基站中的应用。
数值计算方法作为解决复杂电磁问题的核心工具,要求考生熟练运用FDTD、FEM等算法处理时域瞬态问题,并能通过参数扫描优化设计变量。考题常结合电磁兼容场景,例如分析高速数字信号线在PCB板中的串扰机制,或评估基站天线对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的限值。建议考生重点研究2022年Nature Electronics发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电磁场逆问题求解方法,理解神经网络在电磁参数识别中的创新应用。
备考策略方面,需建立"三维度复习体系":第一维度精读《电磁场与电磁波》David K. Cheng(第5版)建立理论框架,第二维度结合《Microwave Engineering》David M. Pozar(第5版)掌握工程实践,第三维度跟踪《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等期刊近三年文献。针对安徽大学特色研究方向,建议重点研读李明教授团队在微波毫米波器件领域发表的12篇SCI论文,特别是基于GaN材料的功率放大器研究,掌握其导热设计要点与击穿电压优化方法。模拟考试应严格遵循"先理论推导后数值验证"的流程,例如在求解同轴线特性阻抗时,既需完成传输线方程的数学推导,又要通过ADS软件进行参数仿真,最后结合安徽大学实验室的精密测量设备数据验证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