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优势。该学科依托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自2002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以来,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灾害防控,形成了以地震工程、滑坡灾害防控、地下空间安全、城市防灾韧性为核心的研究体系。近年来,学科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8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30余件。
当前学科研究呈现三大前沿方向:一是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灾害链智能解析技术,通过北斗/GNSS高精度监测网络与InSAR遥感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的毫米级动态监测;二是深部地下空间灾害防控理论,针对淮北煤矿采空区、合肥地铁隧道等典型工程,研发了"围岩-支护"协同变形控制技术,将隧道收敛量控制在2.5mm/m以内;三是韧性城市评估与提升系统,构建了包含12个一级指标、56个二级指标的韧性评价体系,在淮河افew区城市成功实现防灾资源30分钟应急响应圈全覆盖。
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学科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发的深部地压实时预警系统将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在鄂西隧道工程中成功规避3次重大塌方事故;首创的充气砂囊柔性抗滑桩技术,在六安天堂寨景区成功治理坡体300余万平方米,位移量控制精度达毫米级;开发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地下综合体火灾防控系统,通过5G+UWB定位技术实现逃生路径动态优化,在合肥地铁5号线工程中降低应急疏散时间47%。
学科建设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预警防治中心共建"灾害防治联合实验室",与中铁隧道集团、中国电建等企业联合建立"灾害防控产业研究院",形成覆盖灾害监测、预警、防控全链条的技术转化体系。近三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86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其中智能灾害监测机器人、微震预警装置等产品已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15个国家。
未来研究将重点突破三大方向:一是面向"双碳"目标的绿色防灾技术体系,研发地热能-防灾一体化结构设计方法,探索矿山采空区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控协同路径;二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低轨卫星星座与无人机编队协同观测技术发展;三是开展超大城市韧性提升工程,建立"平急两用"公共空间动态转换标准体系。学科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在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行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灾害防治人才。
安徽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始终秉持"明德至善、笃学力行"的办学理念,通过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推行"科研反哺教学"机制,近五年培养的博士中有68%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科依托"灾害防治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施"卓越博士后"培养计划,通过国际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制等创新举措,已与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合作培养机制,毕业生深造率达43%,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