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连接自然与人文、空间与社会的独特使命。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科自建系以来,始终秉持"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学术理念,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化地理学、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近年来,学科团队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等重大现实问题,构建了"理论建构-实证研究-政策转化"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性学术支撑。
在理论建构层面,学科团队立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创新性提出"文化-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以皖北地区为例,通过构建包含12个核心指标、36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系统解析了文化景观变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度每提升1个单位,可带动当地就业率增长0.8%,人均收入增加12.3%,这一成果被纳入《安徽省乡村振兴规划(2021-2025)》政策文件。在方法论创新方面,团队开发了"空间句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复合研究工具,成功应用于南京都市圈交通网络优化研究,其提出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模型使通勤效率提升19.6%,获2022年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对"双碳"战略目标,学科团队在长江经济带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构建包含碳汇能力、产业碳排放强度、生态补偿机制的三维评估模型,量化分析了沿江11省市碳足迹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揭示,传统化工产业集聚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是生态保护区3.7倍,据此提出的"产业梯度转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策略,已被武汉、宜昌等8个地级市采纳实施。在文化地理学领域,团队开创性地提出"文化基因图谱"研究方法,以徽州文化圈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出包含327处文化遗产点的动态演变图谱,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持。
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安师大人文地理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建立深度合作,开发了"智慧乡村"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集成遥感监测、物联网感知、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六安、池州等地的试点应用中,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效率提升83%,品牌溢价率提高21%。团队还与安徽省社科院共建"区域发展智库",参与编制《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35)》,提出的"特色小镇群+高铁经济带"空间布局方案,被纳入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当前,学科建设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如何突破传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二是怎样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区域发展动力机制模型,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风险等全球性议题中提升学术影响力;三是如何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服务"的转化链条,使学术成果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重在四个方向深化:一是构建多尺度、跨区域的动态评估体系,二是发展人文地理大数据分析技术,三是完善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解释框架,四是创新区域治理协同机制。通过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理论创新,安师大人文地理学有望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