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考博真题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试卷库
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真题网|考博试卷下载|考博信息|昊天信息咨询中心 www.51kaobo.cn >>  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博参考书

考博信息-1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学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市政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建筑大学结构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建筑大学岩土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考博参考书
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博参考书
创建时间:2025-10-27 19:50:20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学科,在安徽大学考博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学科以聚合物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性能调控及功能应用为主线,融合化学、物理、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

第一章 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

1.1 主链结构类型与反应特性

重点掌握碳链、杂链及元素杂链聚合物(如聚苯醚、聚酰亚胺)的合成机理,对比研究不同链结构对材料热力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需熟练运用活性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ATRP、RAFT)等现代合成技术原理,分析其分子量分布调控机制。

1.2 特殊反应类型研究

深入理解开环聚合(如环氧乙烷聚合)、配位聚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及酶催化聚合的机理差异。结合安徽大学"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成果,探讨新型催化剂设计对聚合过程的影响规律。

第二章 高分子物理与材料性能

2.1 链结构动力学研究

系统掌握单分子运动( reptation、diffusion-controlled reactions)、相分离理论(Flory-Huggins理论)及动态力学分析(DMA、DSC)测试原理。需能通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与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关联模型,解释聚合物加工流变行为。

2.2 复合材料设计原理

重点分析界面相容性(IPN、IBR理论)、纳米复合(ổnmatrix、in situ聚合)及超分子组装(HBA-HB供体)等增强机制。结合安徽大学"高性能纤维材料"团队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探讨界面改性对力学性能提升的量化关系。

第三章 研究热点与前沿技术

3.1 新型功能高分子开发

涵盖光响应高分子(pH/光/热响应)、智能响应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自修复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水凝胶、药物载体)的设计策略。需关注本学科在"可降解医用材料"方向的研究进展,特别是PLA/壳聚糖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动力学研究。

3.2 纳米技术融合应用

重点研究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溶液浇铸、剥离分散技术)、量子点-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光电性能调控,以及微流控技术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需结合安徽大学"微流控合成与3D打印"课题组成果,分析微尺度反应器对分子自组装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实验技术与表征方法

4.1 基础表征技术

掌握FTIR(化学结构分析)、XRD(晶体结构分析)、TGA(热分解研究)、DSC(热行为分析)等常规测试原理。需能通过WAXD图谱解析聚合物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本学科在"生物基聚合物结晶调控"方面的研究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4.2 先进表征技术

重点研究AFM(表面形貌分析)、SANS(非晶态结构分析)、Raman光谱(分子振动分析)及原位表征技术(SS-MS、在线TGA)。需结合本学科在"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原位表征"方面的创新成果,探讨同步辐射技术在揭示相界面动态演变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学科交叉与跨领域研究

5.1 能源材料领域

分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如聚丙烯酸锂负极)、光伏材料(导电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的构效关系。需结合安徽大学"新能源材料"团队在柔性固态电解质领域的研究,探讨聚合物电解质界面(PEO-LiTFSI)的离子传输机制。

5.2 环境友好材料

研究生物基聚合物(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优化、废弃塑料化学回收(催化降解、单体再生)技术。需结合本学科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向的研究,分析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对海洋塑料回收的适用性。

备考建议:

1. 建立"理论-实验-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框架,重点突破分子设计、性能调控、工艺优化三大核心能力

2. 关注本学科近三年在《Macromolecules》《Polymer Chemistry》等TOP期刊的发表成果,特别是"高分子-无机杂化材料"方向

3. 强化实验设计能力,掌握微反应器、3D打印等先进制备技术,注重实验方案的可重复性与创新性

4. 研究安徽大学高分子学院近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考生需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在以上框架内构建特色研究方案,重点体现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能力、创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及持续研究潜力,方能脱颖而出。建议重点参考《高分子化学》(第四版,冯新德主编)、《高分子物理》(第三版,陈雪峰主编)、《Advanced Polymer Science》(德鲁克著)等权威教材,同时关注《中国科学:材料学》《高分子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

 

申老师

周一至周六
8:00-18:00

联系方式
1332321632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