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安徽大学财政学考博研究应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这一核心命题。在理论层面,需系统梳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财政联邦主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三维互动关系,重点考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地方财政自给率的动态平衡机制。以贾康(2022)提出的"四本预算"改革框架为切入点,结合《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专项债"资金直达基层"政策在安徽县域财政实践中的异质性表现。
在政策分析维度,应深度解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机制。以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税收优惠-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传导路径的显著性,重点考察2021-2023年间安徽省对蔚来、奇瑞等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效应。同时需关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财税共享机制创新,比较分析上海、江苏与安徽在跨区域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中的差异化实践。
区域财政实践研究应突出安徽特色,聚焦"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下的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评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皖江城市带、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财政投入产出比,重点揭示"科技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在财政支出结构上的显著差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可构建包含"农业转移支付-农村土地出让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的三元分析框架,结合安徽金寨县、潜山市等典型案例,量化分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系数。
研究方法上,建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部分采用STATA 18.0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处理安徽省11个地市2015-2022年面板数据的内生性问题;质性研究部分运用扎根理论对安徽省财政厅、厅属研究所的20位访谈对象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特别要注意运用CGE模型模拟安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扩容对地方税基的冲击效应,以及数字人民币试点对地方财政电子票据系统升级的倒逼机制。
当前研究存在三方面突破空间:其一,区域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长三角协同治理中的适用性亟待检验;其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中性原则"与数据要素价值确认机制的冲突亟待调和;其三,安徽作为国家战略叠加区的财政政策"组合拳"效应缺乏系统评估。建议后续研究可引入复杂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包含"国家战略-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三元反馈系统,重点考察"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三大领域的财政政策协同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