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度阐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当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同时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层面,需重点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命题。要结合当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意识本质、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问题,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辩证分析。例如,量子力学发展对传统时空观形成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界的解释力,这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回应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
认识论方面,应深入把握实践与真理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模型,为当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新型实践形态对传统认识论形成冲击,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技术异化现象。例如,平台经济中的算法黑箱如何影响社会认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当代仍具强大生命力。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需要运用生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悖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重点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专题文集》等经典著作,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对理解当代分配问题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支撑作用。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三大趋势:其一,与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加速,催生新的哲学增长点;其二,数字资本主义批判成为重要研究维度,算法权力、数据剥削等议题引发学界关注;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持续推进,如"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唯物主义的对话。考生需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比较中深化理论认知。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优势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伦理、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考生应注重理论工具的实践转化,例如运用矛盾分析法解构"内卷"现象,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解读意识形态斗争新态势。在论文写作中,要体现"问题导向-文献梳理-理论创新"的研究路径,避免空泛论述,注重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社会现象的有机联系。
最后,需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在分析"两个结合"理论创新时,要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技巧,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也要揭示不同历史阶段结合方式的差异性。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与科学性,在理论对话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