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在政府治理现代化、公共政策创新、数字治理转型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特色,其考博论文写作需突出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有机融合。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重心已从传统的政府组织行为学转向技术赋能下的治理体系重构,考生需在选题上体现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前瞻性思考。
文献综述应重点梳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基层治理创新研究脉络,特别是北师大团队在《数字治理的范式转型与制度调适》(李志刚等,2022)中提出的"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理论。需批判性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技术赋能路径与制度供给机制的协同研究不足,二是基层治理单元的数字化转型差异研究薄弱,三是技术伦理与公共价值平衡机制尚未形成系统框架。北师大王思斌教授关于"场域-结构-实践"分析模型的研究可为突破现有理论瓶颈提供方法论支撑。
研究方法应体现混合研究设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京津冀地区12个典型社区为样本,运用Nvivo12进行政策话语解构,同时设计涵盖技术适配度、制度创新性、群众满意度等维度的量表测量。需特别注意北师大特有的"行政生态学"研究传统,在分析中融入组织环境、文化惯习等变量,如张永桃教授团队在《基层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中揭示的"技术采纳曲线"理论。
案例研究部分应聚焦北师大重点关注的智慧治理、韧性治理等方向。以北京市"接诉即办"平台为切入点,运用政策过程理论解析"民呼我应"机制中技术赋能与流程再造的互动关系。对比分析上海市"一网统管"与广州市"穗好办"平台的制度设计差异,揭示不同行政生态下技术治理模式的适应性特征。需特别关注北师大在数字政府评估领域积累的"4D评估模型"(数据驱动、动态监测、多维诊断、决策支持),将其应用于治理效能评估环节。
研究结论应提炼出"技术赋能-制度调适-价值重构"的三维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北师大"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路径。强调需建立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完善数据共享负面清单、构建"数字素养-制度信任"双提升机制。同时应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行政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博士生培养需强化"技术治理思维"与"公共价值导向"的融合能力。
当前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样本区域覆盖广度不足,未充分纳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案例;技术治理的长效性研究尚待深化,特别是数字鸿沟的代际传递问题;跨学科理论整合深度不够,对公共价值哲学层面的探讨尚显薄弱。后续研究可拓展至数字孪生政府、元宇宙政务等前沿领域,重点关注北师大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如与北京市东城区合作的"城市生命体"监测系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