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命脉,始终在动态阐释中构建着民族世界的价值坐标。北师大中国哲学学科立足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域,注重在经典文本的微观解构与宏观史观的贯通中培养学术创新能力。本文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与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为理论基底,结合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的跨时代阐释,探讨中国哲学思维范式的内在生成逻辑及其当代转化可能。
在存在论层面,中国哲学始终将"天人关系"作为根本命题。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先秦诸子已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生成论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本体论基底。这种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完成政治哲学转化,至王阳明"心即理"的阳明心学达到认识论突破,最终在程颢"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命题中形成伦理实践维度。北师大学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提出的"关系本体论",正是对这一传统命题的当代重构。
心性之辨作为宋明理学核心命题,在北师大学术史中具有特殊地位。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为研究范本,可清晰梳理从孟子"四端说"到陆九渊"发明本心"的心性论演变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北师大团队在《宋明理学研究》中提出的"心性互动模型",将朱熹"性即理"与王阳明"心即理"的看似对立观点,转化为"本体与工夫的辩证统一",这种解释学路径为传统心性学说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在当代价值重建中,这种心性互动模型被延伸至道德主体性建构,为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伦理的张力提供了理论资源。
认识论方面,中国哲学的"体用不二"思维与北师大提出的"诠释循环"理论形成深度对话。从《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到王夫之"即体即用"的辩证认识论,再到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的现代诠释,认识论始终围绕"体用关系"展开。北师大《中国哲学诠释学》研究团队提出的"三重诠释循环"(文本—历史—当代),将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转化为动态诠释方法论,这种理论创新有效解决了传统哲学现代转化的方法论难题。
在比较哲学视域下,北师大学者注重挖掘中国哲学的全球意义。通过重释《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理性,构建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对话平台;以《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智慧回应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借助《周易》"穷变通久"的历史哲学对话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这种比较研究不仅彰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提供了本土理论支撑。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经典诠释的当代转化与全球话语构建双重挑战。北师大提出的"四维研究范式"(文献—史论—哲学—现实)为突破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在文献层面,应建立"校勘—训诂—义理"三位一体的文本研究体系;在史论层面,需构建"思想—制度—文化"的立体化历史叙事;在哲学层面,要发展"概念分析—范畴重构—体系重建"的哲学批判能力;在现实层面,着力探索"传统智慧—现代问题—未来方案"的转化路径。这种研究范式的创新,既是对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的精神继承,也是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范式突破。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重构,中国哲学研究需在三个维度实现创造性转化:其一,在技术伦理层面,以"天人合一"思想重构科技发展的人本逻辑;其二,在认知革命层面,用"格物致知"传统回应算法统治的认知困境;其三,在文明对话层面,以"和而不同"理念构建数字文明时代的交往理性。北师大"数字人文与哲学创新"研究团队正在探索的"区块链+经典诠释"项目,正是这种转化路径的实践尝试。
中国哲学的当代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的阐释传统与批判性创新精神。北师大中国哲学学科通过建立"经典研究—比较哲学—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机制,已形成"历史解释学—分析哲学—文化研究"的三重阐释体系。这种学术生态的培育,既需要坚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品格,更需具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中,中国哲学必将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