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学校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特色优势,形成了以先进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及材料失效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方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核心参考书目系统化梳理。基础理论以《材料科学基础》(陈振华主编,第四版)为纲,重点掌握晶体缺陷理论(前四章)、相图(第五章)、扩散机制(第六章)及材料性能(第七章)四大模块。专业核心课程需精读《材料物理与化学》(李志强主编,第三版)中原子间相互作用、热力学基础、动力学过程等章节,同时结合《材料力学性能》(孟少农主编,第三版)深入理解强度理论、断裂力学及疲劳性能评价体系。
第二,前沿领域动态跟踪。近三年学科在轻量化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压电陶瓷)及环境友好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固废资源化利用)方向成果显著。考生需关注《材料导报》《中国材料科学学报》等期刊近三年相关论文,特别是大连交大材料学院在《Acta Materialia》《Corrosion Science》发表的12篇高水平论文,重点掌握制备工艺优化、微观结构表征(SEM/TEM/EBSD)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备考策略科学规划。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复习法:基础阶段(3-6个月)完成四本核心教材精读,建立知识框架;强化阶段(2个月)聚焦历年真题(2008-2022年共37套),总结出晶体塑性变形(占比18%)、相变动力学(15%)、复合材料设计(12%)三大高频考点;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考试环境,重点突破材料计算题(如扩散系数计算、相图分析)和开放性论述题(如"双碳目标下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路径")。
特别提示考生需关注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每年9月更新)发布的最新考纲,2023年新增了"增材制造技术"(占比8%)和"智能传感材料"(占比6%)考核模块。建议提前联系导师组3-5位潜在导师,参与其课题组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复合材料界面优化等方向的研究项目,相关经历可作为复试加分项。最后阶段应重点整理《材料学科前沿技术白皮书》(2022版)中列出的23项关键技术要点,形成个性化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