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博初试以跨文化研究为核心,注重学术视野与理论深度的结合。近五年真题显示,考试范围覆盖比较文学理论、中西文学比较、世界文学经典文本分析三大板块,其中比较文学方法论(占比35%)和现当代文学比较(占比28%)为高频考点。
在文学理论部分,重点考察接受美学(近三年出现4次)、后殖民理论(3次)及生态批评(2次),考生需系统梳理姚斯、伊瑟尔、萨义德等学者的核心观点。比较文学方法论中,跨文化诗学(5年出现8次)、影响研究(6次)与平行研究(4次)构成理论框架,2022年新增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交叉研究案例题。
中外文学比较近年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重点学科突破,如"比较视域下的鲁迅与卡夫卡精神世界"(2021)、"《红楼梦》与《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比较"(2019);二是新兴领域拓展,涉及影视文学比较(2020)、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2023);三是理论工具创新,要求运用文化记忆理论(2022)、空间诗学(2021)等分析文本。考生需建立"理论工具-文本案例-文化语境"三维备考模型。
备考资料体系应包含:1)学术著作(《比较文学研究》近十年核心论文集);2)专题研究(如叶维廉《比较文学方法论》、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3)真题数据库(2018-2023年真题及解析)。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中外文学通史与比较文学理论通读;第二阶段(2个月)进行专题突破与真题模拟;第三阶段(1个月)进行学术写作训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新增"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播"考核模块,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案例(如TikTok文学翻译现象、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策略)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建议关注《文学前沿》《国外文学动态》等期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学术英语能力(近三年外文文献阅读题占比提升至15%)。最后阶段的模拟考核应严格遵循考试时间分配,文学理论(30%)、比较文学研究(40%)、专业外语(30%)需形成标准化答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