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对高分子科学基础理论、材料合成技术及前沿研究的综合掌握能力。根据近五年真题分析,考试内容可分为三个核心模块:一是高分子化学基础(占比30%),涵盖聚合反应机理、高分子结构表征、热力学与动力学等;二是高分子物理与材料(占比35%),涉及相变理论、力学性能、加工成型技术;三是前沿交叉领域(占比25%),包括功能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核心参考书目建议采用《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冯亚丽著)、《高分子物理》(朱本杰著)以及东南大学自编《高分子材料与现代科技》讲义。重点章节需重点突破:1)自由基聚合的链转移系数测定方法(近三年出现5次);2)动态力学分析(DMA)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关联性(2021年新增题型);3)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合成路径设计(2022年考题)。
备考策略应遵循"三阶递进"模式: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教材精读,建立知识框架,建议每日保持3小时专业文献精读(重点研读《Macromolecules》《Polymer Chemistry》近三年高被引论文);第二阶段(2个月)进行真题专项训练,建立典型例题库,特别注意东南大学与中科院合作课题中出现的交叉学科考点;第三阶段(1个月)模拟实战演练,重点强化实验设计类题目(如根据给定原料设计高分子功能化方案)。
值得关注的变化趋势是2023年新增"高分子-电子器件界面作用"案例分析题,建议结合东南大学柔性电子实验室近年成果进行针对性复习。考生需特别注意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特别是FTIR、GPC、TGA等表征手段的谱图解析(近五年实验题占比提升至40%)。最后阶段应重点准备开题报告撰写,东南大学考博普遍采用"专业笔试+开题答辩"双轨制,建议提前准备2-3个创新性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