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博初试以学科交叉融合与临床科研并重为特色,近年考试范围呈现三个显著趋势:一是专业基础科目占比提升至65%,重点考察《医学影像诊断学》与《核医学》核心章节;二是临床案例分析题占比达40%,要求考生结合最新指南(如2023版ESMO影像诊断标准)解析典型病例;三是科研创新题比重增加,近三年平均分差达12.5分,需展示独立研究设计能力。
考试科目包含三部分:①专业基础(30%)涵盖解剖学(重点:影像解剖标志物定位)、影像物理(CT/MRI对比剂动力学)、影像技术(功能磁共振序列优化);②专业综合(50%)包含核医学药物代谢(如¹⁸F-FDG摄取机制)、介入放射学操作规范(如TACE术后并发症处理)、影像组学算法应用(LASSO特征筛选);③英语测试(20%)侧重专业文献阅读(近三年阅读量从5篇增至8篇),需掌握R语言基础操作(如ggplot2绘图)。
备考需建立"三维知识体系":纵向梳理1978-202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高被引论文,横向对比Top10高校(如复旦、协和)考纲差异,立体化掌握东南大学特色方向(如分子影像诊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推荐使用"番茄工作法+Anki记忆卡"组合,将680个核心知识点拆解为144个记忆单元,配合东大自主研发的"影像云题库"(含近五年真题解析视频)。
特别关注2024年新增考核模块:①医学人工智能伦理(需论述联邦学习在影像数据共享中的应用边界);②跨模态影像融合(重点掌握NVIDIA Clara平台操作);③临床转化能力(要求设计1项从影像组学到临床试验的转化路径)。建议联系导师组(如陈晓红院士团队)参与"影像医学前沿"工作坊,积累3项以上在研课题数据。
复试采用"三三制"评估体系:30%专业笔试(重点考核PET-CT/MRI多模态融合技术)、30%英语答辩(需现场翻译《Nature Medicine》最新影像研究)、40%综合面试(注重科研潜力评估)。近三年录取平均分85.7,其中科研经历(SCIIF≥3篇)与专利成果(影像相关专利授权)成为差异化竞争力关键。建议提前准备"5分钟研究提案"(含技术路线图与伦理审查要点),并掌握Python在影像数据分析中的核心库(如SimpleI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