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考博初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鲜明的实践导向为特色,其考试体系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动态与教育政策热点展开。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与教学论前沿问题》两本核心教材,结合近五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新课标解读文献,构建"理论-政策-实践"三维知识框架。初试科目包含801教育综合与821课程与教学论,其中801科目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三大模块,建议采用"专题式"复习策略:教育学原理重点突破课程理论、教学原则、学习理论三大核心板块,参考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掌握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需建立时间轴与学派对比表格,如将杜威的进步主义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进行跨时空对话分析;教育心理学部分需强化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考点,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案例分析题。
821科目侧重考察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考生需精读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构建课程设计理论体系,重点关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评价机制等模块。同时需关注东北师范大学曲一线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学业质量评价指南》,掌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操作路径。建议建立"文献-真题-导师"三维备考模型:系统梳理自1990年以来CSSCI期刊发表的"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高频主题论文;分析2018-2023年真题,发现"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等成为近三年命题热点;深度研读王陆、马云鹏等导师团队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的系列论文,特别是关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证研究成果。备考过程中应注重"问题意识"培养,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对教学设计模式的重构"等前沿问题,可参考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导论》中的TPACK理论框架展开论述。
考试题型设计体现层次化考核特点,名词解释(5分/题)要求准确定义并揭示内涵外延,如解释"逆向教学设计"时需关联Wiggins的UbD理论及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简答题(10分/题)侧重核心概念辨析,如比较"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本质差异,需从主体、对象、过程等维度展开;论述题(30分/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021年真题"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路径"即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及东北师大附中实践案例进行系统论述。建议建立"三级答题逻辑":一级框架采用"政策背景-理论支撑-实践路径"结构,二级要点运用STAR法则(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三级细节引用《中国教育学经典文献选读》中的具体案例。例如回答"新课标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可首先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跨学科的要求,接着从设计原则、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层面展开,每个层面列举东北师大附小、实验中学的具体课例,最后总结实施中的挑战与建议。
备考资源整合需注意时效性与权威性平衡,除常规教材外,建议重点收集以下资料:1)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研究所官网发布的《年度研究综述》;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实施监测报告》;3)王陆教授团队开发的"智慧教育大单元教学资源包";4)马云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期报告。同时应建立动态信息监测机制,通过关注"中国教育学刊"公众号、中国教育学会课程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官网获取最新政策解读。模拟考试环节需严格遵循"3+2"时间分配:3小时完整模拟考试,2小时专项突破,重点训练长题干论述题的答题速度,确保在30分钟内完成2000字左右的逻辑清晰的学术性论述。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应聚焦高频考点与易错点,例如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转变"等常考主题,整理近五年相关文献中的核心观点并制作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点的关联性与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