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对腹部影像诊断、核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掌握能力。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基础课(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核医学原理)和专业课(腹部影像诊断、核医学临床应用),总分5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生需重点复习《腹部CT诊断学》(第三版,苏镇湘主编)、《核医学》(第五版,夏建忠主编)等教材,同时结合医院官网发布的历年真题和近三年学术前沿动态。
影像诊断部分着重考察肝胆胰脾肾等器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肝癌的动脉期CT强化模式(“快进快出”特征)、胆管癌的分支征象、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假包膜”征是高频考点。需特别注意肝转移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如结节的形态学特征(直径<1cm为实性,>2cm多伴坏死)及增强模式差异。核医学部分则聚焦于放射性核素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如¹³¹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证(分化良好、低危、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¹⁸F-FDG显像在肝转移瘤分期中的特异性(SUVmax阈值≥7.0),以及⁸⁹Zr-¹⁰¹m在肝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备考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医学影像诊断学》和《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教材,重点标注医院特色研究方向相关内容(如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影像随访标准);强化阶段(2个月)通过模拟题训练答题逻辑,尤其是案例分析题需掌握“影像表现→病理基础→临床决策”的三段式答题框架;冲刺阶段(1个月)结合医院近三年录取分数线(影像学线380分,核医学线375分)进行查漏补缺,重点关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中关于肝纤维化CT诊断标准更新、放射性栓塞治疗并发症防治等热点内容。
真题分析显示,2022年试题中占比35%的影像诊断题涉及肝血管瘤与肝转移瘤的影像鉴别,要求考生准确描述两者的CT值差异(血管瘤平扫15-30HU,转移瘤常低于肝实质)及增强后“枯枝状”强化特征。核医学部分则新增¹⁶⁷Lu标记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案例,需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半衰期2.6天)和疗效评价标准(PSMA-SUVmax≥4.0为治疗靶区)进行综合分析。建议考生关注医院官网发布的《肝癌影像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其中新增的肝细胞癌微泡征分级标准(1-4级)和门静脉癌栓CT分级(A-D级)已纳入最新考核体系。
考生需特别注意答题规范,影像诊断题需按“表现描述(占30%)+病理机制(占40%)+鉴别诊断(占30%)”结构作答,核医学计算题应明确列出公式(如有效半衰期T₁/₂= ln2/λ)和单位换算过程。建议建立“错题-知识点-文献”三维复盘机制,针对高频错误点(如混淆肝脓肿与肝转移瘤的环形强化带厚度)进行专项突破。最后阶段的模拟考试应严格计时,重点训练病例报告题(Case Report)的撰写能力,确保在90分钟内完成包含影像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诊断)、病理学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临床决策(手术指征、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完整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