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博初试以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及科研能力综合考核为核心,其考试体系融合了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工艺与工程应用等多维度内容。近年来考试范围呈现显著变化,2022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专项考核模块,2023年将材料基因组与计算材料学纳入必考范围,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
核心考试科目包含《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导论》两门,其中《材料科学基础》占比60%,重点考察晶体缺陷(位错滑移、晶界工程)、相图分析(二元/三元系统)、扩散机制(空位/间隙机制)三大核心模块。近五年真题显示,位错强化机制与相变动力学相关题目重复出现率达85%,建议考生建立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模型。材料工程导论部分侧重新型制备技术(3D打印、固态电解质)与表征手段(原位TEM、XRD)的应用场景分析,2023年新增对"双碳目标下先进储能材料"的论述要求。
参考书目推荐王仁等《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版)、冯端等《材料科学基础导论》(第二版),配合东南大学自编《材料工程前沿专题》进行拓展。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学习":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公式推导训练,重点突破位错运动方程、扩散系数计算等核心公式;第二阶段(3-4个月)进行真题模拟与错题归因,建立材料性能-结构-工艺的关联图谱;第三阶段(5-6个月)聚焦东南大学重点研究方向(如先进陶瓷、智能材料),整理近三年导师论文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提交"个人科研设想书",需包含具体实验设计、预期成果与学术创新点。建议提前联系目标导师组,获取实验室最新研究动态。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先进材料》《Acta Materialia》等期刊近两年发表的东南大学合作论文,其中关于MXene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研究已连续两年成为面试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