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考博初试主要考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科研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初试科目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基础》等核心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题型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300分,各科成绩需达到国家线要求方可进入复试。
在专业课复习中,考生需重点突破材料晶体学、相图分析、材料制备工艺、性能表征方法等核心模块。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需深入理解晶体缺陷类型及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如位错、晶界、空位等),熟练运用相图分析相变过程,掌握固溶体、中间相、化合物等材料的结构特点。针对《材料物理与化学》需强化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联性,例如通过XRD、SEM、TEM等表征手段解析材料失效机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新型功能材料设计。
学院近年考试大纲更新趋势显示,新增了纳米材料、仿生材料、智能响应材料等前沿领域内容,占分比例提升至30%。考生需关注《材料工程基础》中3D打印、微纳制造、生物医用材料等工程化技术,结合东南大学在超导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方向的研究特色,针对性准备案例分析与设计题。例如2022年考题曾要求设计一种适用于5G通信基站的轻量化复合材料,并计算其比强度与比模量指标。
英语考核采用专业英语翻译与阅读理解形式,重点考察材料专业文献的翻译能力。近五年真题显示,翻译内容多涉及《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顶刊论文摘要,需掌握材料学术写作规范及专业术语(如"interfacial energy""coating technique"等)。阅读理解部分常涉及材料类SCI论文,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200词以上文献核心观点提炼。
综合面试采用"英语自我介绍+专业问题+科研经历深挖"三段式结构。2023年面试数据显示,60%考生被问及"如何解决材料界面结合强度不足问题"或"纳米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的瓶颈"。建议考生准备3-5个科研项目的深度复盘,重点阐述实验设计逻辑、数据分析方法及创新点。例如东南大学某课题组2021年发表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关于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论文,可延伸讨论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考博录取实行"初试成绩×60%+复试成绩×40%"加权计算,2022年录取平均分382分,报录比1:5.6。建议考生提前联系导师,通过邮件附上个人简历及代表性论文(如SCI二区以上发表),重点突出与导师课题组方向契合度。例如学院张教授课题组近年聚焦金属玻璃材料,考生可准备关于非晶合金热处理工艺或变形机制的研究设想。
备考资料获取渠道包括:①学院官网发布的历年真题(2018-2022年可下载)②《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期刊近五年综述论文③东南大学图书馆特藏的《Materials Today》《NPG Asia Materials》电子版④联系已录取博士生获取内部复习指南。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的"材料基因组计算"考点,需掌握Materials Studio、VASP等软件基础操作。
最后提醒考生关注学院动态,2024年拟新增"智能材料与器件"方向,建议提前学习柔性电子、形状记忆合金等交叉领域知识。初试结束后及时复盘错题,重点突破相图分析(年均失分15分)、材料性能计算(年均失分12分)等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