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美术与书法设计设计学专业考博初试工作通常于每年12月进行,考试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英语考核及思想政治理论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301)重点考察考生对艺术学理论体系、美术史论及设计学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系统梳理中西方艺术发展脉络,分析经典艺术作品与设计案例。参考书目包括《艺术学理论》(王宏建著)、《中国美术简史》(徐书城著)、《西方美术史》(潘诺夫斯基著)及《设计艺术导论》(张道一著),考生需结合近三年学术论文(如《装饰》杂志、东南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期刊)进行拓展阅读。
专业综合课(302)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范围覆盖美术创作与设计实践两大模块。美术方向考生需提交7件指定主题的个人作品(形式包含平面、立体及视频),包括对传统水墨技法创新、数字媒介实验及跨学科融合的探索;设计方向则侧重品牌视觉系统设计、公共艺术方案及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完整提案。近年真题中,"人工智能对传统书法创作的影响"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微更新设计"成为高频考点,要求考生在方案设计中体现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英语考核采用全国统考模式,但学院对专业文献翻译能力有特殊要求,初试成绩前30%的考生将进入英语口语专项辅导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注重艺术领域的政策解读,2023年新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相关论述题,考生需关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备考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3-6月)完成专业书目精读与真题汇编训练,建立艺术理论、美术史、设计学三大知识框架;第二阶段(7-9月)开展创作实践与学术写作强化,重点突破数字艺术工具(如Blender、Procreate)操作与设计提案撰写;第三阶段(10-12月)进行全真模拟与个性化指导,针对个人作品集进行专家一对一诊断。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学院官网公布的"艺术博士专项课题"(如"大运河文化带视觉转化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相关课题成果在复试环节占比达40%。
近年录取数据显示,跨专业考生需额外准备"专业转换动机陈述"与"学术研究可行性论证"两份专项材料,建议提前6个月联系导师组提交预研计划。考试纪律执行严格,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将直接取消考试资格,专业课作弊行为经查实将列入学术诚信黑名单并影响后续学位授予。建议考生建立"理论-创作-文献"三位一体的备考体系,每日保持3小时专业文献精读与2小时创作实践,同时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设计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