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在解释空间资源分布规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团队长期深耕于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形成了以陆铭教授领衔的"大都市带理论"研究范式,其学术成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形成学术话语体系。
当前研究需重点关注三个核心维度:其一,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系统分析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度障碍。陆铭团队提出的"空间经济学四维模型"(产业-资本-制度-空间)为破解"中心-外围"结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中验证了"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的可行性。其二,区域发展政策创新,陈诗同等学者构建的"制度变迁-技术扩散-政策响应"三维分析模型,成功解释了自贸试验区政策溢出效应的空间传导路径。其三,数字化转型影响,针对数字平台重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的现象,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数字空间-实体空间"双循环理论,在杭州数字经济示范区案例中证实了数据要素流动对传统产业集聚的"虹吸效应"与"反哺效应"并存规律。
方法论层面,复旦团队开创性地将空间计量经济学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开发了"空间经济韧性指数(SREI)"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12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通过动态面板模型与LSTM神经网络融合,实现了对区域经济波动风险的精准预警。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区域经济评估中,该模型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重点区域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9.7%,较传统方法提升2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绿色技术扩散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200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利引用效率是西部的2.3倍,但绿色信贷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这一发现为《全国碳市场交易规则》修订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相关成果已被生态环境部纳入《绿色金融区域试点实施方案》。
未来研究应着重突破三个理论盲区:一是数字治理框架下区域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改进路径;二是人口结构转型与区域增长极培育的耦合机制;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空间战略选择。建议建立"理论-政策-技术"三位一体的研究平台,整合GIS空间分析、大数据挖掘与政策仿真系统,特别是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等战略节点开展纵向追踪研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