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创造,始终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协调的基本规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历史逻辑,其发展进程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既需要立足中国五百年现代化历程的文明积淀,更要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世界性命题。
从历史逻辑维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与问题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构建起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在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具体实践中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智慧。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进入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时代方位,系统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理论创新体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实现发展理念的全面升级。这种理论演进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又始终保持着对具体历史条件的回应性。
在实践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沃土。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制度设计,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转化为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疫情防控实践中构建的"动态清零"政策体系,创造性运用矛盾分析法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则通过"双循环"战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衔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理论生命力。这些实践创新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更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治理经验。
理论创新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在哲学层面,"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在经济学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性的理论认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机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在政治学维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创新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通过"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实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形态。这种理论创新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又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着力解决三个重大命题: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代表达,构建既具理论深度又接地气的传播体系;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性阐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路径新选择;如何在数字文明时代重构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应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价值挑战。这要求研究者既要有"究天人之际"的学术视野,又需具备"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践智慧,在理论创新与时代回应的互动中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
当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形成了"历史—理论—现实"三维研究范式,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院",整合历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课题研究。这种研究取向既注重文献考据与历史分析的严谨性,又强调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的统一性,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强化比较视野,在文明对话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创性,在问题导向中提升理论解释的实践效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成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