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考博工作中注重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性能表征与优化方法,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考生需重点研读《材料科学基础》(徐恒钧主编)、《材料合成与加工技术》(汪联盟主编)、《材料性能学》(李恒远主编)等核心教材,同时关注《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复习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学习法":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材料体系、晶体缺陷、相图理论等基础模块的系统梳理,结合《材料科学基础习题详解》强化计算能力;第二阶段(1.5-2个月)聚焦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固态电解质制备)、纳米材料设计(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等前沿方向,精读《材料工程前沿技术》中关于原位表征、计算材料学的专章内容;第三阶段(0.5-1个月)针对历年真题(2018-2023年)进行模拟训练,重点突破材料失效分析、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等综合应用题型。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新增考核维度要求考生对"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材料制备技术"(如CO2矿化制备多孔陶瓷)和"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机器学习预测相变行为)有深入理解。建议考生通过复旦大学材料学院官网获取近三年报考目录,重点关注《固态反应与材料制备》(李静海院士著)中关于新能源材料章节,同时研读《Nature Materials》2022-2023年刊载的"智能响应材料"专题论文。备考过程中需注意构建"理论-计算-实验"三位一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材料腐蚀与防护》时,可结合COMSOL多物理场模拟软件进行腐蚀动力学建模训练。
跨学科能力评估是博士考核的核心指标,考生需在《先进复合材料》专题中掌握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策略,在《生物医用材料》章节中理解细胞响应性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建议通过参与学院"纳米制造实验室"开放课题,实践原子层沉积(ALD)与电子束熔融成型(EBM)等先进工艺,相关实验数据可作为面试时的典型案例。最后需注意,2024年考试将引入"材料基因组计划"实践考核模块,要求考生基于Materials Project数据库完成特定性能材料的计算筛选与实验验证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