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博考试体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考生对医学影像技术、疾病诊断逻辑及核医学前沿研究的综合掌握。考生需系统梳理以下四大知识模块:
一、基础理论模块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必备教材,重点掌握X线、CT、MRI、超声的基础成像原理及病理对照,需熟记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要点。配套使用《医学影像物理学(第4版)》,重点理解CT值计算、MRI信号机制及介入放射学操作规范,建议结合3D打印解剖模型辅助理解。
二、专业知识模块
《核医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涵盖核素成像、放射治疗等核心内容,需重点掌握SPECT/CT、PET-CT的解剖定位与疾病诊断标准,特别是甲状腺疾病、骨转移瘤的核素治疗指征。推荐《介入放射学(第5版)》作为补充,重点研究血管介入、肿瘤消融等技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处理。
三、前沿进展模块
关注近三年《中华放射学杂志》《核医学杂志》的年度综述,重点研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分子影像学标志物等热点领域。建议精读《医学影像组学(2022进展)》等专题论文,掌握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分割、良恶性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四、备考策略
建议采用"3-6-3"时间分配:3个月完成基础理论框架搭建,6个月进行临床病例对照训练(推荐使用Fusion Image系统模拟操作),3个月冲刺阶段需完成近5年34套真题(含上海交大、同济医学院等交叉考题),重点突破核医学计算题(如剂量估算、治疗计划设计)。
特别提示:2023年新增"医学影像-核医学交叉创新"考核模块,需准备1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建议选择MRI-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或PET/CT影像组学分析方向),并提前联系导师进行预答辩。考试伦理部分需重点掌握《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占总分15%。
考生应建立"理论-病例-科研"三位一体复习体系,建议组建5人备考小组,每周进行模拟操作考核(包括DR机参数设置、MRI序列优化等实操项目)。最后阶段需完成50份标准化病人(SP)问诊记录分析,重点提升影像报告书写规范度(要求符合ACR TIOM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