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本文以《资本论》第三卷为核心,结合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劳动价值论维度,需重点阐释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商品二重性源于劳动二重性,这一原理在数字经济时代呈现出新特征。以贵州大数据产业为例,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过程验证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2022年贵安新区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算法工程师等新型劳动者的贡献率较传统产业提升37%,这要求我们创新劳动价值计量方法。
在剩余价值理论应用层面,要深入分析中国特有的分配制度。我国通过三次分配协调效率与公平,2023年慈善捐赠总额达2000亿元,较2012年增长8倍。这种分配机制既遵循资本逻辑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贵州"村超"经济现象中,文体产业带动周边12个村寨人均增收2.3万元,印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优势。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方面,需结合贵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践展开研究。2023年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覆盖23个县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2.8%,生态补偿机制使武陵山片区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这生动诠释了生产关系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后发地区赶超提供制度创新样本。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背景下,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价值链理论。贵州轮胎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产能合作,在东南亚建成5个海外工厂,产品附加值率提升28%,这验证了"双循环"战略的有效性。同时需警惕技术封锁风险,2022年贵州芯片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体现自主创新的战略定力。
研究方法上,应坚持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贵州酱酒产业价值链进行解构,发现茅台集团通过"利益相关者"模式整合上下游企业237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组织形态。同时运用计量模型验证,显示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达41.7%,显著高于市场自发调节效应。
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需创新财富分配理论。贵州"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18个县区推广,带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从3.2%提升至7.8%,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这种制度创新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最后,需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理论挑战。贵州贵阳大数据交易所2023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数据确权、价值评估等制度空白倒逼理论创新。通过建立数据要素"三权分置"模型(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有效解决"数据可用不可得"难题,该理论已被写入《贵州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具有显著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通过理论溯源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既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基,又回应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在贵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应立足本土实践,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议考生在备考中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交叉领域,强化实证研究与政策分析能力,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