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自1980年代起逐步形成以基础教育改革为研究导向、融合教育学理论与区域教育实践的特色发展路径。在202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凭借"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方向成果获评B+等级,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立的"理论-实践-评价"三位一体研究范式,二是与南昌、赣州等地12所省级示范性中学建立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3项,形成"大概念统领的课程结构化设计""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等标志性成果。
学科初试考核体系呈现"双螺旋"结构,理论维度聚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课程与教学论》两大核心教材,要求考生能系统阐释泰勒原理在当代的适应性改造,结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实践维度则通过"教学设计工作坊"形式考察,近三年真题显示,76%的案例分析题涉及跨学科主题学习(CTIL)设计与项目式学习(PBL)实施,特别关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2022年考题要求运用AI学情分析工具设计分层作业系统。
备考策略需把握三个关键节点:其一,建立"政策-理论-案例"三维知识图谱,重点研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课程教学改革专章,对比分析顾明远、郭文安等学者对"课程统整"的差异化阐释;其二,深度参与"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室"的实证研究,掌握NVivo软件进行课堂话语分析,2023年复试中32%的考生因缺乏质性研究工具使用经验被扣分;其三,关注学科近三年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发表的12篇CSSCI论文,特别是关于"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转型的系列成果,建议整理出"问题诊断-理论支撑-方案设计"的标准应答模板。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考试大纲新增"教育神经科学"交叉模块,要求考生能运用脑科学原理解释学习迁移机制,推荐参考林崇德团队《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工作记忆与学科理解的神经机制章节。同时需警惕"伪创新"陷阱,如某考生在2021年复试中过度强调技术赋能而忽视教学本质,导致面试组质疑其学术深度。建议考生在模拟面试中采用"理论锚点+实践案例+批判反思"的三段式应答结构,例如在论述大概念教学时,可先援引杜威的"经验连续性"理论,再结合南昌某中学的数学"数与代数"大单元教学实践,最后反思课时分配与评价标准适配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