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考博初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考察目标,其考试体系融合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个子领域,同时注重对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理解与批判性分析。根据近五年真题及考试大纲分析,初试科目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含听力与写作)、专业基础课(涵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专业课(聚焦理论经济学核心议题)。其中,专业课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包含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30%)和计算题(20%),总分为150分。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重点考察消费者选择理论(包括效用函数、预算约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生产者理论(生产函数、成本曲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及博弈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推荐参考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章至第十一章,结合南大教授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案例进行拓展。例如,2022年真题中关于“价格歧视的第三级策略”的论述题,要求考生结合斯塔克伯格模型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跨章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部分侧重于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IS-LM模型、货币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协调(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需特别注意南大对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关注,近三年该模型相关题目占比从12%上升至25%。推荐使用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14章作为基础,辅以陈诗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中关于中国情境的实证研究。2023年真题中“数字经济对传统货币乘数理论的挑战”一题,要求考生从技术进步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切入,结合南大长江经济研究所的实证数据展开论述。
计量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核心,重点考察假设检验(t检验、F检验、LR检验)、回归分析(OLS、IV、GMM)、时间序列模型(ARIMA、VAR)及面板数据分析。需特别注意南大对计量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的结合要求,如2021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计量检验”一题,要求考生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处理内生性问题。推荐使用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3-7章,并结合南大经济学院提供的《计量经济学前沿:方法与应用》中的案例库进行实操训练。
专业课考试中,理论经济学前沿问题常以“论述题+计算题”形式出现,例如2020年“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改进”要求考生在CAPM框架下引入心理账户因素,构建包含投资者有限套利能力的动态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此类题目需考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建议关注南大经济学院期刊《经济研究》中行为经济学专刊,同时掌握Python或Stata的编程实现能力。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复习法”:基础阶段(3-6个月)以教材精读+课后习题为主,重点构建知识框架;强化阶段(2-3个月)通过真题反推考点,建立专题式知识模块(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全球化与贸易政策”);冲刺阶段(1个月)进行全真模拟,针对南大特色考点(如“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路径”“双碳目标下的环境经济学”)进行专项突破。需特别关注南大经济学院官网发布的《考博大纲动态调整说明》,例如2023年新增“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监管”相关考点,要求考生掌握反垄断经济学与数字货币理论。
在答题技巧方面,名词解释需控制在200字内,突出核心概念的定义、理论渊源及南大相关研究(如张晓晶教授对平台经济的分析);简答题要采用“理论框架+实证案例+南大视角”的三段式结构;论述题建议采用“问题提出-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链,其中模型部分需明确说明南大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引用;计算题要注重步骤规范性,如计量题需完整呈现假设检验的零假设、检验统计量计算、临界值比较及经济解释。
复试准备应着重学术潜质展示,建议提前研读南大经济学院教授近三年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的论文,尤其是与报考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例如,报考产业经济学方向的考生需深入理解黄群慧教授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政策研究,并在面试中提出基于南大产业经济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框架。同时,需准备中英文各5分钟的学术研究设想陈述,重点突出对南大经济学科优势(如经济史与制度经济学、大数据与计算经济学)的适配性。
总体而言,南大理论经济学考博备考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既要扎实掌握经济学经典理论,又要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南大特色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史比较、政策仿真模拟)展现学术创新能力。考生应建立“理论经济学知识图谱”,将微观、宏观、计量等模块进行有机串联,特别是在交叉领域(如行为宏观经济学、制度计量经济学)形成研究突破口,方能在初试与复试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