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博初试主要考察材料学科综合性知识体系,笔试科目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导论》三大学科核心课程,其中《材料科学基础》占比达60%。考生需重点掌握晶体缺陷理论(位错、晶界、空位等)、相图分析(二元/三元系统)、材料制备工艺(熔炼、烧结、3D打印)及性能优化策略。近三年真题显示,计算题占比提升至35%,典型题型包括:1)计算位错线张力与临界分切应力;2)分析Al-Cu合金时效强化的析出相演变过程;3)设计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案。
专业英语考核采用"外文文献精读+翻译写作"模式,要求考生在90分钟内完成2000词英文文献的深度解析,重点考察对《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论文的理解能力。2023年考题涉及固态电解质界面动力学研究,需完成机理图绘制及实验验证方案设计。建议考生建立"文献精读-核心图表标注-研究方法拆解"的三步学习法,每周精读2篇JCR一区论文并整理研究热点图谱。
复试环节包含三部分:1)面试(40分钟)侧重科研潜力评估,常问及"您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问题的见解""如何开展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等开放性问题,需结合南大材料学院张某某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梯度纳米结构制备成果进行阐述;2)笔试(3小时)包含材料表征技术(SEM/TEM/EBSD联用分析)和计算材料学(第一性原理计算)专项测试;3)实验考核(2小时)要求现场完成XRD物相分析或高温烧结工艺参数优化,需熟练掌握Axio Imager D8 XRD、LSP 1500S高温炉等设备操作。
备考建议:1)建立"3+X"知识框架,以刘志坚版《材料科学基础》为轴心,拓展《材料导论》(李建秋)和《先进材料计算》(王仁宏)的延伸内容;2)组建5人学习小组进行模拟面试,重点训练"研究计划-技术路线-创新点"的递进式表达;3)关注南大材料学院官网的"前沿材料实验室"动态,2024年拟开放钙钛矿量子点、仿生骨复合材料等3个课题组预培养名额。特别注意:2024年起实行"申请-考核"制,需提前6个月完成《材料学科前沿研究综述》(8000字)的撰写,建议参考王恩哥院士团队在《中国科学:材料学》的年度评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