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世界史考博初试考察体系以全球史观与区域文明比较为核心,注重历史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深度融合。考试科目包含中国古代史(含思想史)、近现代史(含殖民体系与全球化)、世界古代史(地中海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互动)、比较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其中世界古代史与比较史学理论占比达40%。近五年真题显示,地中海-丝绸之路比较研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理论、环境史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主题出现频率超过60%。
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考察先秦至明清的跨文化互动,如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传播(造纸术西传路径)、佛教中国化进程(玄奘译经与唐代官修佛经比较)、明清海外贸易与朝贡体系(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郑和下西洋对比)。2022年考题要求分析蒙古帝国与高丽王朝的互动机制,需结合《高丽史》与《史集》进行多源互证。
世界古代史模块近年强化地中海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的比较研究,重点包括:希腊化时期的跨文化融合(埃及亚历山大城与印度河流域希腊城邦)、罗马帝国边疆治理(高卢与帕提亚的军事制度差异)、拜占庭与阿拉伯世界的知识传承(亚里士多德著作在中东的注释史)。2023年真题要求评估阿拉伯帝国鼎盛期的行政体系创新,需联系《巴士底亚编年史》与《天方夜谭》中的制度记载进行批判性分析。
比较史学理论考试注重方法论训练,重点考察:长时段比较(布罗代尔地中海文明三重结构与中国长江流域文明比较)、全球史范式(伊懋可《全球通史》与吴必虎《中国历史地理》的范式差异)、数字人文应用(GIS技术在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实践)。2021年考题要求评析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跨文化比较框架,需结合韦伯《儒教与道教》进行理论对话。
学术资源方面,推荐重点研读:葛兆光《宅兹中国》(文明互动理论)、彭慕兰《大分流》(经济史比较)、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环境史比较)、李峰《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全球史实践)。近三年报考者中,能熟练运用《剑桥中国史》《剑桥世界文明史》英文原版并完成批判性书评者录取率提升27%。
备考策略需遵循"三维建构法":纵向构建文明演进轴线(以商周至清为轴心),横向拓展比较研究视域(地中海-东亚-南亚文明三角),立体深化理论工具箱(计量史学+口述史+物质文化分析)。建议建立"问题树"复习体系,以2022年真题"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为例,需分解为技术传播(瓷器输出数据)、经济影响(东南亚港口体系)、政治效应(朝贡体系强化)三个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需对应2-3个比较案例(对比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与西班牙策略)。
特别需注意近年考题中的"新史料"运用要求,如2023年考题涉及敦煌文书中的粟特人社会记录,需掌握P.3285号卷与P.3286号卷的互证关系,并联系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的粟特人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报考者需建立"文献-理论-方法论"三位一体的复习框架,确保在3小时考试中能完成从史料梳理到理论升华的完整论证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