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与环境专业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地质工程领域的学术基础、科研能力及专业素养。考试分为专业课笔试、英语测试和综合面试三部分,总成绩按初试60%与复试40%比例合成。专业课笔试包含《地质学基础》与《矿产普查与勘探》两门核心课程,重点考察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矿床成因理论及现代勘探技术等内容。参考书目以陈安泽《地质学基础》、赵鹏声《矿产普查与勘探学》为主,近年新增《三维地质建模与资源潜力预测》作为补充材料。
英语测试采用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结合的形式,涉及国际地学期刊论文摘要(如《Geology》《 Ore Geology Reviews》)及中译英实践,要求考生在60分钟内完成2篇300词以内的外文文献精读与1篇500字中文专业文献翻译。综合面试注重学术潜力的评估,通常包含以下三类问题:一是对报考方向(如深部资源开发、环境地质工程)的前沿技术理解(如三维地质建模、InSAR遥感监测);二是研究计划可行性分析(需结合导师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的成果);三是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讨论,近三年面试中"人工智能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边界"成为高频考点。
备考策略需分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应系统梳理《地质动力学导论》《矿床地球化学》等教材知识框架,重点突破变质岩相系列划分、成矿系列分类等核心概念。强化阶段(2-3个月)需完成近十年南大本硕博论文精读(重点关注地球深部探测实验室相关成果),并建立典型矿床(如东川铜矿、个旧锡矿)的构造-岩浆-成矿时空演化模型。冲刺阶段(1个月)应模拟近五年真题(2018-2022年),特别注意《深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专论的论述题训练,同时掌握ENVI、Surfer等软件在地质统计学分析中的操作规范。
考生需特别注意三个备考盲区:其一,对《地质调查规范》新标准(2022版)中勘探工程分类变更的掌握不足;其二,未能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圈定方法与南大提出的"构造-岩性-蚀变"三位一体预测模型有效衔接;其三,在面试中缺乏对南京大学"智慧地质"交叉学科平台(集成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针对性准备。建议考生通过学院官网获取"地质资源调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资源,并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找矿理论突破"专题培训课程,以提升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