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潜力,初试科目包括专业课一(戏剧与影视理论综合)和专业课二(研究方向相关)。专业课一涵盖戏剧学、影视学、新媒体艺术三大模块,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戏剧史论、电影理论、视听语言等核心知识。重点推荐参考《戏剧理论史稿》(张庚、郭汉城)、《电影艺术史》(钟大丰、舒晓鸣)、《新媒体艺术导论》(周星)等教材,同时需关注近三年南大戏剧与影视学科在《当代电影》《戏剧艺术》等期刊的学术论文,尤其是与数字人文、跨媒介叙事相关的前沿议题。
专业课二根据报考导师研究方向设定,如数字影像、影视产业研究、戏剧表演美学等方向需针对性准备。建议提前联系目标导师获取研究方向资料,例如影视产业研究可重点研读《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影视产业经济学》(赵玉明);数字影像方向需补充《虚拟制片技术发展白皮书》《数字孪生在影视中的应用》等产业报告。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专业课满分150分,通常包含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60分)三种题型。
备考策略上,建议构建"三维知识体系":纵向梳理中国话剧史(从春柳社到实验戏剧)、电影史(从《定军山》到第五代导演)、戏剧理论(从布莱希特到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的时间轴线;横向整合影视美学(如克拉考尔"蒙太奇论"、爱森斯坦"杂耍式蒙太奇")、新媒体艺术(交互装置、VR影视)、文化研究(后殖民电影、女性主义影视)的交叉领域;立体化关注南大戏剧影视学科在戏剧影视智能系统、数字人文剧场等新兴领域的科研成果。
复试阶段需特别重视学术潜力的考察,通常包括文献综述撰写(要求结合报考方向提出创新研究设想)、学术面试(重点考察专业问题深度和学术规范)、研究计划答辩(需提交8000字左右的博士研究计划书)。建议提前研读南大戏剧影视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估》中的优势领域(如影视大数据分析、戏剧影视人工智能),同时关注南京本土文化资源(如白局、秦淮戏、紫金山影视基地)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点。
备考资料获取方面,除官方指定书目外,可关注"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研究院"官网发布的学术讲座视频(如2023年数字人文戏剧论坛)、中国大学MOOC《影视剧本创作》等慕课资源。建议加入"南大戏剧影视考研联盟"等备考社群,获取历年真题解析(近五年专业课二真题涉及"流媒体平台对传统影视发行模式重构"等热点问题)、导师论文精读笔记等内部资料。最后需注意考试时间安排(通常在3月中旬),合理规划"基础理论复习(3-6月)-专题研究突破(7-9月)-模拟答辩冲刺(10-12月)"的三阶段备考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