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专业基础与专业综合两部分,专业基础涵盖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文献学等核心领域,专业综合则根据报考方向细分。2023年考试大纲显示,专业基础课(806)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50分,考试范围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及元明清文学五大板块,重点考察文学史脉络与经典作品分析能力。例如,2022年真题中关于李商隐无题诗意象解读的论述题,要求考生结合《李商隐诗集校注》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版本差异,分析其象征体系演变。
专业综合课(818)分为三个方向: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典文献学。文学理论方向近年真题频现"接受美学在当代文论中的新阐释"类论述题,要求考生既能引用姚斯与伊瑟尔的原典理论,又能结合《当代文论争鸣》中相关案例进行论证。比较文学方向则注重跨文化研究能力,2021年比较诗歌意象的案例分析题涉及中日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比较,需掌握叶维廉《比较文学方法论》中的诗学比较框架。
备考资料方面,官方推荐书目包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版)、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等权威教材。近年新增《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团队学术著作选编》(2020-2022)作为补充材料,其中王明珂《华夏边缘》被纳入比较文学方向必读书目。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专业基础课中宋词专题出现频率达73%,涉及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词牌考据、李清照易安居士词集版本源流等热点问题。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法":第一阶段(3-6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笔记整理,建立文学史时间轴与理论模型,重点攻克《文心雕龙》"神思"说与《沧浪诗话》"妙悟"论等核心概念;第二阶段(7-9月)进行专题突破,如针对元明清小说整理《明清小说研究》重点论文,对比钱钟书《谈艺录》与宇文所安《追忆》中的叙事理论;第三阶段(10-12月)实施真题模拟训练,注意近三年新增的"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交叉题型,如运用《文学地理学导论》中的GIS技术方法分析《全唐诗》地理分布特征。
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南大文学院官网的"学术动态"栏目,2023年新增"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献数字化"专题讲座记录视频为考试范围。报考古典文献学方向的考生需重点掌握《四库全书总目》解题方法,近三年相关考题涉及《永乐大典》散佚本考证、敦煌写本《全唐诗》校勘等前沿问题。建议建立"错题-热点-拓展"三栏笔记系统,对历年真题中重复率超过40%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专题进行专题突破,参考程国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中方法论章节进行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