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气象学与大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及科研潜力。考试分为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两部分,总分500分。
专业课笔试(300分)包含两套试卷,每套试卷包含四道大题,每大题分设3-5个小问题。考试范围覆盖学院自主命题的《气象学与大气动力学》《气候系统学》《大气数值预报》等核心课程,重点考察对大气环流理论、能量传输过程、气候模式原理等内容的掌握。参考书目推荐:周广蒜《气象学与大气动力学》(第五版)、张强《气候系统与气候预测》、林振宇《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象学》。近年真题显示,约40%题目涉及青藏高原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制分析,30%聚焦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研究,建议考生结合2021-2023年《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Climate》等期刊热点论文进行拓展。
综合面试(200分)采用半结构化形式,包含个人陈述(30秒自我介绍)、专业问题问答(随机抽题)、科研经历质询(重点考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及论文写作规范性)三个环节。2022年录取考生平均面试得分182.5分,淘汰率高达35%。面试官特别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对NCEP/CFS、ECMWF等数值预报模式架构的认知深度;二是对大气化学机制(如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理解;三是独立科研课题的推进能力。建议考生准备2-3个研究设想,包含技术路线图、预期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
英语测试(100分)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包含听力理解(30%)、学术阅读(40%)、文献写作(30%)。听力材料主要选自AGU年会报告摘要,阅读材料涉及《Atmospheric Research》最新刊载的观测-模拟对比研究。写作部分要求在25分钟内完成300词以内的研究计划框架,2023年真题为"Design a field campaign to investigat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in the Midd le East"。近三年英语合格线为78分,未通过者直接进入候补名单。
备考策略建议:专业课复习采用"三阶递进法"——第一阶段(3个月)精读教材建立知识框架,第二阶段(2个月)完成近十年真题并构建错题数据库,第三阶段(1个月)针对大气能量传输、辐射平衡等高频考点进行专题突破。特别要注意《大气科学前沿》等院刊论文的研读,近五年录取考生中85%具备跨学科研究经历。面试准备应着重培养"问题导向思维",例如针对青藏高原动力过程研究,可设计"如何改进WRF模式中地形处理方案"等进阶问题。建议组建3-5人备考小组,每月进行模拟面试并录制视频进行仪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