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考博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考试呈现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总分为800分,考试时间6小时,涵盖材料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表征、计算模拟四大核心模块。以2022年真题为例,材料晶体学部分占比18%(144分),重点考察XRD图谱解析(如题3中ZnO纳米棒(001)晶面衍射峰计算)和晶体缺陷类型判断(题5中位错密度与强度关系)。合成与制备技术模块占25%(200分),2021年真题中石墨烯制备工艺优化题(题8)要求对比化学气相沉积法与机械剥离法的能带结构差异,并计算沉积速率与基底温度的Arrhenius参数。
性能表征部分占比22%(176分),近年真题强化了原位表征技术的应用分析。例如2020年真题中透射电镜动态观察题(题6)要求结合TEM图像解释纳米颗粒生长机制,同时需计算晶格参数变化量(Δa=0.12%)。计算模拟模块占15%(120分),2023年新增第一性原理计算题(题9),要求使用VASP软件计算TiO₂光催化能带结构,并解释禁带宽度与光生载流子迁移率的关系。
前沿领域考核呈现跨学科融合趋势,2022年真题将人工智能与材料设计结合(题7),要求基于机器学习数据库预测高熵合金脆性断裂机制。近五年真题中,超过60%的题目涉及绿色合成技术(如生物模板法、微波辅助合成)和新能源材料(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备考建议:重点突破晶体场理论(年考频次达4次)、原位表征技术(3次)和计算材料学(2次)三大核心模块,建立"理论推导-实验验证-模拟计算"三位一体的解题思维。需特别注意近三年新增的交叉学科题型(如题12中计算模拟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建议结合Materials Today等期刊最新进展进行专题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