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同时注重学术潜力和科研能力的评估。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课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综合)、专业课二(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研究)、英语及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一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脉络、核心理论体系及当代发展动态,重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导论》《导引与气功学》等核心教材,需结合近五年该领域CSSCI期刊论文(如《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化理解。
考生需特别关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向的研究热点,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武术现代化传播路径、民族传统体育与当代健康中国战略的融合机制等。专业课二则要求考生选择专项方向(如武术、太极、气功、养生导引等)进行深度研究,需提交不少于1.5万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开题报告,重点考察文献检索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能力及实证研究设计能力。
备考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3-6个月)以教材精读为主,建立“历史-理论-实践-创新”四维知识框架,同步跟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据库中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题立项信息;第二阶段(2-3个月)聚焦学科前沿,通过知网“民族传统体育”主题文献计量分析,掌握近五年研究热点与空白领域,重点研读3-5篇权威学者(如王岗、张洪潭等)的代表性论文;第三阶段(1个月)进行模拟答辩训练,针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学解读”“传统体育数字化传播”等新兴交叉领域准备案例库。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2023年新增“传统体育国际传播”考核模块,需准备英文文献综述(建议引用《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相关论文)及双语教学方案设计。考博复试侧重学术潜质评估,建议提前联系导师(可参考《民族传统体育学》编委会成员名单),提交个人研究计划书(需包含具体研究问题、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说明),并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课题申报动态。最后阶段需强化逻辑表达训练,通过参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年会”线上分论坛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建议考生每周研读2篇SSCI一区期刊论文,建立个人学术追踪档案,同时关注《体育科学》杂志设置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题”征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