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亟待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立足"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从理论逻辑、实践创新和时代使命三个维度展开系统论述。
从理论逻辑维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着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性超越,也体现着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动防御。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重构社会关系形态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动态更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又要创新"算法推荐""数据画像"等新技术场景下的价值引导机制。
在实践路径创新方面,基层治理现代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场域。北京市朝阳区"小巷管家"模式证明,通过构建"社区党组织+楼门长+志愿者"的三级联动机制,能够将政治教育融入垃圾分类、邻里调解等具体事务。这种"润物无声"的实践方式,有效破解了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形式主义困境。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如何将基层治理中的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制度范式,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区建立差异化的教育供给模式。
面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代际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话语体系与传播载体的双重创新。清华大学"雨课堂"与"学习强国"的融合实践表明,将红色经典文本转化为互动式H5、开发沉浸式VR体验项目,能够使党史学习参与度提升47%。但技术赋能不能停留于形式创新层面,更需要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防范"信息茧房"导致的认知窄化。建议构建"中央厨房+地方特色"的内容生产体系,既保证主流价值的统一性,又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在全球化变局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使命。比较研究发现,新加坡"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共同价值观"课程体系培养国民认同,其经验启示我们既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要增强文明对话能力。当前可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库,二是培育"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人才梯队,三是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润泽模式。如中欧班列沿线城市开展的"茶马古道数字展",成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心相通的有机统一。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这要求突破传统部门壁垒,建立"党委领导、高校统筹、社会协同、技术支撑"的四维联动机制。北京市"思政教育云平台"的实践表明,整合党校、高校、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资源,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但需注意防范"数据孤岛"带来的资源浪费,建议建立区块链技术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育数据的安全流通与价值共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实现三重角色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建构者,从经验型实践者转变为研究型专家,从单一主体执行者转变为多元协同引领者。这要求加强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特别是政治传播学、数字社会学等新兴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基层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形成"实践-研究-反哺"的良性循环。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简单照搬西方公民教育模式,忽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是陷入"就思政论思政"的封闭循环,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观照。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中把握方向,在创新中突破局限,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