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保险学考博初试以理论深度与实务结合为特色,近五年真题显示,保险基础理论(32%)、精算建模(28%)、风险管理(25%)和新兴领域(15%)构成核心考核框架。以2022年真题为例,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单选题)、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再保险成本优化(计算题)、保险科技对传统精算模式冲击(论述题)形成典型命题结构。
保险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察《保险原理与实务》核心概念,如可保利益原则在责任保险中的特殊适用(2019年简答题)、再保险分入公司权益分配机制(2021年案例分析)。精算建模要求掌握寿险责任准备金评估(连续型模型)、非寿险准备金贝叶斯估计(2020年计算题),需熟练运用VBA实现 Gauss-Seidel迭代算法。风险管理模块近年强化对C-ROSS框架的实操应用,2023年案例分析要求基于某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运用压力测试模拟极端情境下的资本充足率变化。
备考需建立"三维知识树":纵向梳理保险法(2015-2023年修订要点)、会计准则(CAS17号保险合同准则)、监管政策(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演进逻辑;横向整合精算技术(IFRS17实施影响)、大数据风控(UBI车险定价模型)、绿色保险(碳关税下的产品创新)的交叉领域;立体化拓展东北财大导师团队研究方向,如王教授的农业保险精算模型、李研究员的保险科技监管沙盒研究。
答题技巧强调"理论-数据-政策"三角论证:论述题采用"经典模型(如Cox模型)+实证数据(2018-2022年行业赔付数据)+监管回应(2023年偿付能力报告)"结构;案例分析需运用SWOT-PESTEL矩阵,如分析某互联网保险平台时,需结合精算假设合理性(SWOT)、监管科技应用(PESTEL)、LTV/RTV模型优化(数据支撑)。特别关注《东北财经大学保险学考博历年真题精解》中标注的"导师关注点",如2021年新增的ESG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建议考生建立"双循环"复习机制:内循环精读《保险学原理》(魏华林版)等教材,外循环跟踪《中国保险报》政策解读,重点攻克近三年出现的"保险科技监管""养老目标基金税收优惠""巨灾保险证券化"等热点。模拟考试应严格计时,2022年真题3小时完成度要求达到85%以上,其中精算计算题需保证公式推导完整(如 credibility adjustment系数计算过程)。最后阶段需联系在读博士生获取未公开的《导师研究课题白皮书》,如2023年新增的"数字人民币场景下的保险产品设计"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