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考博初试复习需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重点把握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与前沿动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核心基础,需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重点章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矛盾分析法、实践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以及《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当代阐释。推荐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陈学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艾森克,需结合东北大学哲学系近年发表的《技术异化与人的解放》等CSSCI论文深化理解。
外国哲学部分需建立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的完整谱系,重点关注与马克思主义形成互动关系的哲学家。重点研究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启示、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发展、存在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话,以及分析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挑战。推荐研读《西方哲学史》罗素、《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张如安,特别关注东北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发布的《现象学视域下的技术伦理研究》等专题成果。伦理学复习应聚焦三大传统: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康德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重点掌握《伦理学原理》罗尔斯的核心观点,结合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课题组提出的"技术向善"理论模型,分析基因编辑、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伦理困境。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交叉学科,需构建"技术-社会-伦理"三维分析框架。重点突破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如库恩范式理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科技伦理的全球治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科技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李约瑟难题到中国科技现代化道路)。推荐参考《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吴国盛、《后人类时代的技术》陈恒,特别关注东北大学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新形态》等研究报告。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轮递进法":首轮通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建议6-8个月),次轮专题突破(结合学院导师研究方向选择2-3个重点领域),三轮模拟训练(重点演练交叉学科综合题)。注意关注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博新增的"数字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核模块,需系统学习《数字哲学导论》等前沿著作。最后提醒考生注意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技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结合点""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等命题方向,建议整理近五年相关论文30篇以上形成知识库。